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在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等。自我认知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认知层面上还包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包括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自我体验对成长着的个体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坐在轮椅上的加拿大残疾青年里克·汉森,靠一双手,“走”遍了全世界,跨越四大洲,走过了34个国家,行程40073公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周克芹,在艰辛穷困的条件下写出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茅盾文学奖。

3.自我控制

青年人是精力旺盛、富有朝气的,但也有部分人是较为冲动、多变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随着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的增加,青少年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增强,不少人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行为和目标。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而盲目性和冲动性则逐渐减少。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高中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极易寻求新的支点,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从而整合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