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恋的类型
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 D. Ainsworth)应用“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区分为四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陌生情境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1.陌生情境实验
(1)情境一: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情景二: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近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3)情境三: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4)情境四: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母亲第一次返回,3分钟)。
(5)情境五: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情境六: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情境七: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实验者发现,当母亲离开和回来的时候,孩子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表现,即四种依恋风格。
2.依恋风格
(1)安全型依恋。这一类儿童人数最多,约占60%。他们与母亲分离时明显不安,如担心、惦记等,母亲回来时主动迎接,如热切地扑向母亲、要母亲拥抱自己等,与母亲亲热片刻之后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这一类儿童约占20%。他们总是专注于玩具或周围环境事物,母亲离开时不哭不闹,无动于衷,母亲回来时似乎视而不见甚至回避,与母亲分离或重聚都表现得比较冷漠。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3)焦虑—矛盾型依恋。这一类儿童约占10%。母亲的离开会使孩子极端沮丧,但当母亲返回时孩子又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这样的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孩子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他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孩子的主动要求。
(4)混乱型依恋。这一类儿童约占10%。混乱型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婴儿应对外部环境的策略。而混乱依恋型儿童的人际交往体验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
后三种类型都被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相对于不安全依恋儿童,安全依恋的儿童很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多的积极情感,有更健康的心理基础。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有较强的独立精神,与人交往时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他们对问题往往会更具好奇和探索倾向,在碰到问题时会主动面对,较少表现出消极情绪,既能够向在场的成人请求帮助,又不太依赖成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与合作性较差,面对困难有明显的失望反应,情绪不稳定,坚持性差,容易放弃,必要的时候也极少求助于成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明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母亲,他们难以面对问题,有时干脆从问题的情境中退却下来。所以,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儿童对自我和他人多方面的认识。
早年依恋体验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基础,孩子从安全型依恋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孩子以此为基础,学习与他人沟通和相处,并学会信任自己所承受的爱。有观点认为,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恋风格。孩子成长的早期环境直接影响到他成年后的情感关系和婚姻关系,决定了他与别人相处的安全感。如果他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他在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时往往会出现障碍,比如与人的疏离感、亲密焦虑、缺乏信任等。
从上面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在儿童依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母亲与儿童的持续而密切的身体联系是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关键,如果缺失则容易使儿童形成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依恋。留守儿童的父母迫于生计压力外出务工,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孩子们没人关爱,没人看管,非常孤独。他们没有母亲的教导和指点,更没有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自由”成长。这也就是留守儿童为何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矛盾型或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原因。亲子间的爱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抚抱、皮肤触摸、微笑,与孩子的交谈、一起做的游戏等都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沐浴在家庭温暖中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和灵活的社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