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

六、拓展阅读 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亲情饥渴”,这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极为普遍的不良状况。

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会有一些相同的或相异的表现。例如:孩子在想念父母的时候,会偷偷哭泣。有一个小男孩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4岁时父母去外地开服装店,一年只回来一两次。小男孩没有同龄男孩活泼,总是十分安静地坐在房间的一角。据学校老师介绍,小男孩敏感、自卑、内向、不爱讲话。上学期寄宿在姑姑家时,对表哥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常流露出羡慕之情,谈起父母时容易哭鼻子。这就是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的一种表现。

相比之下,另一位6岁的女孩能坦然接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事实。女孩父母在她4岁的时候双双外出打工。她说跟着爷爷奶奶住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偶尔想起父母,就躲在房间或被窝里偷偷哭上一场。春节期间,因为担心人多车费会上涨,女孩的父母赶在过年前就走了。因为上课,没赶上给父母送行,小女孩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大哭了一场。小女孩说爸爸妈妈每次回来都带许多好吃的东西,但她觉得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能陪陪自己。老师说小女孩平时很开朗,在学校表现很好,学习认真,可一旦涉及关于父母的话题,就会偷偷地抹眼泪。

通过案例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内心敏感,特别渴望从他人处获得关心,甚至会做出一些特别的事情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接近别人的目的。例如有的孩子装病,老师来摸摸额头、问上两句,就显得很开心;有的孩子故意把凳子弄翻,吸引大家的注意后非常得意等。这些表现,实际上都是对父母爱的渴望,是亲情缺失的体现。而留守儿童不良的学习习惯、撒谎等特点,也充分暴露出远离父母、隔代教育、寄宿寄养等生活方式所带来的问题。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情况,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