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是暴力行为的温床。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父母角色弱化,亲子关系疏离。抚养者虽然重视子女教育,但多沿袭传统的强制模式:一种是显性的“棍棒式”强制,处于过高期望,整天催逼孩子拿高分,成绩不理想就非打即骂;另一种是隐性的“温柔式”强制,百般溺爱孩子,全权代他们选择学业、兴趣和爱好。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使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以至出现行为的偏差。还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满嘴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得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动辄拳打脚踢的习惯。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家庭变故,他们承受着心灵创伤,极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的行为,成为引发许多校园暴力行为的根源。
1.隔代教育方式不当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不久,就把他们丢给老人或亲戚,常年在外打工,年头或年尾回来一次,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与孩子感情疏远,教育更无从谈起。在隔代教育中抚养者多半对留守儿童溺爱或者放纵,只管吃饱穿暖,无心无力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许多恶习逐渐形成。
2.家庭教育缺失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父母越是采用情感温暖与理解沟通的教养方式,留守儿童发生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等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越小。父母教养态度量表中的惩罚性可以显著地预测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缺少正确的关爱,父母的过分关心与过度干涉,都可能导致儿童的退缩、回避、交往不良、社交焦虑等行为的发生;父亲的过分关心能显著预测男孩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留守儿童感知到的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的攻击、抑郁等问题行为相关。当他们知觉到被父母拒绝时,其形成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的风险都会提高,这是因为父母的拒绝导致留守儿童对自我和未来形成了消极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易导致抑郁。
3.父母婚姻冲突
父母的婚姻冲突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可能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降低儿童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使其产生问题行为。当婚姻冲突中的攻击指向儿童时,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婚姻冲突有时会导致家庭暴力与虐待。有研究发现,受虐儿童具有较多的情绪及行为问题,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目击暴力者表现出更多的内隐问题行为,而暴力的受害者则表现出更多的外显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