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驿站拒绝冷漠,拥抱热情

三、知识驿站拒绝冷漠,拥抱热情

冷漠是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同桌,其父母相互熟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选择上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二,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这些表明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picture

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是多样的。早期的调查发现,友好、亲社会、有反应和积极交往往往使小学生易于被同伴接纳。相反的反应和反社会行为则可能引起同伴的拒绝。研究指出,一个小学生能否和其他小学生友好相处,外部因素(相貌、姓名等)固然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小学生的内在因素,即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善于交往、恰当地使用交往策略的小学生往往容易得到同伴的认可,受到同伴的欢迎。相反则易遭到同伴的拒绝。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小学生知道如何对一个新来者提出问题、提供信息并发出邀请。在与同学接触时,他们很少有攻击性,他们提出好的建议,赞同合作游戏,有礼貌并遵守团体标准,使用亲社会策略,如轮换、和解,而不是用打骂来解决问题,活动积极,有幽默感。受拒绝的小学生通常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他们的行为(如站在食堂的桌子上)不受人欢迎。他们可能注意力分散,活动过度,有攻击性,不善于解决冲突。例如,问他们将如何对付一个拿走他玩具的孩子时,他们通常说“要揍他”。他们可能常常打断别人的活动,不能合作游戏,不能坚持与其他小学生玩;他们可能喋喋不休地惹人心烦,也可能是退缩的,自己独自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