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萌发的提前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萌发的提前

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在性意识方面发展迅速,他们性意识的产生、渴望与异性接触、早恋等现象普遍较其他青少年提前。并且农村留守儿童恋爱需求和性需求的程度普遍强于其他同龄者,由于学校、家庭缺乏性教育活动,因此这种需求并没有被正确地加以引导,以至于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发育不健全,甚至出现严重过失。在性意识发育不同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体验较其他儿童更易出现困扰。主要表现在: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程度之间的矛盾;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差,负面情绪如自卑、焦虑、内向、暴躁等占据主导地位;性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易受不稳定因素干扰,容易形成错误的性认知,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性意识的成熟和社会化。

小明的问题表现为注重外在形象,有早恋迹象。沉迷游戏,熬夜玩手机,和父母之间交流越来越少,情绪对抗越来越严重。上课不能专注听讲,跟不上课业进度,学习成绩下滑。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有情绪抑郁的表现。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生巨大变化,必然导致心理的变化。他们会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并与同龄人对比这种变化是否正常。青春期的孩子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而第二性征促使他们寻求性别认同。外在表现之一就是通过穿着打扮来确认“我”是男性还是女性,以及“我”如何可以彰显男性或女性的魅力。随之而来,对异性产生的好奇和兴趣,也成为青春期寻求性别认同的部分参照。

从小明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的学习和行为变化,是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发生的。其中一部分是青春期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共性,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对性别身份的认同。另一部分,是在家庭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在长期的留守经历中,小明和父母的交流本来就比较少,到了青春期,遇到的种种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压力,很难获得帮助和解决,进而转向手机和网络游戏来缓解,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父母对其成绩的责备,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压力,造成了双方情绪对抗的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