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的平衡
2025年10月13日
(3)水的平衡
正常人每天水的来源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维持在2500毫升左右。
体内水的来源包括饮水(茶、汤及其他饮料)约1200毫升,食物水约1000毫升,内生水(即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代谢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约300毫升。
体内水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约1500毫升,其次是皮肤以出汗的形式排出500毫升,经肺部呼气排出350毫升,随大肠粪便排出150毫升。
饮水不足或丢失水过多,均可引起体内失水、干渴、尿少、尿比重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当失水达到体重的2%~4%时为轻度脱水,会感到口渴。
失水4%时为中度脱水,皮肤干燥、口舌干裂、全身软弱,体能减少20%~30%。
失水6%时,体温严重失控,肢体末端麻木,脉搏加快,甚至可能昏厥。
失水>8%时,重度缺水,产生高热、烦躁、精神恍惚等症状。
失水10%时,皮肤失去弹性。
超过20%时,会导致死亡。
而当水摄入量超过肾脏排出能力时,可引起体内水过多或水中毒。这种情况多见于疾病状况,如肾脏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正常人极少出现水中毒。
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喝水应少量多次。
空腹饮下的水在胃内只停留2~3分钟,很快进入小肠,再被吸收进入血液,一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给全身的血液。
早晨起床后可空腹喝一杯水,因睡眠时的隐性出汗和尿液分泌,损失了许多水分,起床后虽无口渴感,但体内仍会因缺水而血液黏稠,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还有利于润肠通便。
睡觉前也可喝一杯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降低脑血栓风险。为避免第二天眼袋及眼部浮肿,建议睡前两小时喝水。
老年人和儿童喝水应少量多次。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丢失的水量可通过足量饮水来补偿,病理性的水严重丢失则需要通过临床补液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