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惠 中国早期电视剧开创之初的创作实践

曹 惠 中国早期电视剧开创之初的创作实践

曹惠,男,1930年7月生,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电视艺术管理者、编剧、导演、评论专家。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剧团团长、编剧、导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外电视》主编,《中国电视》副主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团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多部电视剧编剧,代表作品:《红缨枪》《长发妹》《展翅高飞》《合家欢》《窝车》《冻土带》《唐明皇》。代表评论:《浅谈国产电视剧的数量与质量》《谈谈新时期的电视剧》《新时期的电视剧艺术与电视剧艺术的新时期》。个人荣获开创我国电视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称号。

中国早期的黑白直播电视剧阶段,始于1958年6月,止于1966年4月。早期电视剧开创之初面临诸多难关。

第一道难关,就是什么是电视剧?开创时开创者们不知电视剧为何物,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对电视剧“懂行”的,没有一个看过电视剧的,当然,更没有一个是干过电视剧的。不过,他们却明白,把话剧照搬到电视上来,那还是舞台戏剧,把电影拿到电视中播放,依旧是电影。那么,电视剧又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呢?谁也没有个准谱。在《一口菜饼子》播出之后,开创者们仍然还是得搞清楚“什么是电视剧”,然后进一步研究怎么去写电视剧本。对这个重大理论课题,明知绝非靠一日之功就能搞明白,但是总得知道个“子丑寅卯”吧,于是便开始了电视剧创作之路的艰难探索。

第二道难关,就是直播本身的技术条件的困难。由于直播,其特点:一是要求全局从头到尾不能中断,一气呵成地播完;二是只能在演播室内进行。当时没有一个设备齐全、条件完善的演播室可供使用,只能因陋就简克服一切困难把电视剧播出去。

中央广播电视剧团从第一部直播电视剧开始,到1960年9月已播出23部直播电视剧。制作电视剧的“小作坊”,只是一间约40平方米(又说6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要搭上两三堂景,再架起两三台庞大而笨重的摄像机,还有照明灯、话筒杆、音响效果的器材设备、大小道具、服装箱等,演播室内已是拥挤不堪。地面上(地板)粗电缆、细电缆纵横交织,人员往来如同穿梭,一旦播出指示灯一亮,立刻寂静得几乎能听到钢针落地的声音。摄像机移动时,后面有三四个人抱着电缆赤脚跟着移动,以免电缆拖地产生杂音,现场指挥全靠眼睛和手语。当换场景时,立刻有几个人蜂拥而上,抢妆的抢妆,换装的换装,这一切都要争分夺秒、紧张有序地进行,还得保证不出杂音。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一部直播电视剧的播出,其困难之大、压力之重可想而知。这就全靠开创者们所共有的那种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来完成一次次播出任务。

第三道难关,如何开拓和提高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这是从开创之始就没有答案的难题。对于开创者们来说,只能边想边干,边干边想,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寻求答案,但是在开创之初,他们就悟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必须是“适应电视广播特点的戏剧形式”。这一观念指导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坚持对这一艺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早期电视剧的开创者就凭着这种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和对艺术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突破重重难关,使电视剧艺术在荧幕上站住了脚,确立了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奠定了电视剧艺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他们在开创与打造电视剧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中做了两件对电视剧艺术发展产生久远影响的大事。

其一,电视剧艺术观念的确立,即“适应电视广播特点的戏剧艺术”。其核心思想就是创立与打造具有荧屏特色的一种独特性的戏剧艺术。尽管开创者之始,在认识上还十分肤浅,但是,这一观念的形成却给开创者们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也为电视剧艺术长远发展选定了正确的方向,从而保证了电视剧艺术的持续发展,不会因走偏方向而迷失,因行进中脱轨而前功尽弃,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是科学的、正确的。

其二,在打造电视剧艺术形式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理念,就是对戏剧、电影和一切姐妹艺术之长,都要“兼容并蓄,广征博彩,发展自己,走自己的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创作思想十分活跃,思维空间十分宽阔。于是在创作实践中呈现出在题材、体裁、形式、风格上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总之,从早期电视剧生长形态上可以看出,这一新生的艺术品种充满活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直播电视剧在开创、探索、实践中所取得的艺术经验,尤其是对电视剧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