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萌 老搭档

沈小萌 老搭档

沈小萌,男,1959年3月生。出品人、制片人、导演、摄像、剪辑。北京君合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曾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影,中山电视艺术中心北京制作部经理。代表作品:《凯旋在子夜》《夜深沉》《巾帼悲歌》《荒原城堡731》《一村之长》。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我和李兴洲相识是在1989年年底,我俩同时受聘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荒原城堡731》剧组,他任美术,我任摄影。

《荒原城堡731》讲的是侵华日军石井四郎的731细菌部队拿活人做实验的故事,拍摄的难点是活体解剖镜头。其中一个情节是,日军医活摘中国男孩的心脏,取出心脏还要捧在手上,心脏不停地跳。怎么拍,大家绞尽脑汁,还是李兴洲想出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拍摄,就是找一条狗,打上麻药和人捆在一起,脸是人脸,身子是狗身子,盖上手术用的白单子,尺寸长短和十岁左右孩子差不多。请来麻醉师,一是怕麻药打多了,心脏取出来不跳了,二是怕麻药打少了,下刀时狗从手术台上跳起来。拍摄时全组人员全神贯注,必须一条过,没有第二次机会,总之算圆满完成拍摄任务。过后,李兴洲对我说真对不起这条狗。

在《荒原城堡731》中,需要一组尸体解剖的镜头,这可犯难了,活人好找,死人难寻。李兴洲说:“你想想,哪个家属愿意解剖自己的亲人,解剖,那是把人大卸八块。”大家沉默,都觉得李兴洲说的是人之常情。最后,李兴洲说:“这样吧,我最后找一下北医大解剖研究室的许鹿希主任,请她帮帮忙。”第二天紧急开会,李兴洲说:“咱们运气不错,北医大有一个老教授刚去世,愿意捐赠遗体,供北医大解剖教研室做解剖研究及教学之用。许鹿希主任又做了家属的工作,同意全程拍摄,只是面部要做好遮挡处理。”拍摄当天,许鹿希教授带着两个解剖专业的研究生配合我们,换上了日军服装和白大褂,熟练地操刀,很快就完成了开颅取出人脑、取出内脏器官的全过程。拍摄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当我停机后,回头一看,剧组的人全跑光了。

在北医大拍摄近一个月,很多演职员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受了刺激,有的人神经性呕吐,吃不下饭,有的人看到剧组盒饭里的肉就想吐。

多年后和兴洲聚会,他问我:“你还记得北医大许鹿希主任吗?”我说:“记得,慈眉善目,下刀又快又狠。”兴洲说:“你知道她是谁吗?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了不起的一家人,让人肃然起敬。我特别想说的是,我们要对那些遗体和器官的捐赠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些捐赠者是最伟大的人。

后来,我和兴洲又合作了《一村之长》《帝国军妓》《隆光寺传奇》《换个活法儿》等片子。八九十年代拍片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罗锅子上山——钱紧”。李兴洲有个口头禅——“唾沫粘家雀儿”,这话透着北京人的幽默、机智,就是不花钱也要把事儿办了,靠一张嘴把拍摄需要的场地、道具都粘来。当然是在不伤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和现在的“空手套白狼”完全不同。

1993年夏,在河北正定县,兴洲和我策划拍摄了电视剧《隆光寺传奇》,为顺利完成拍摄工作,兴洲找了忘年好友木铁,请正定县文化局长、著名作家贾大山为艺术顾问。贾大山为人谦和,短篇小说写得尤为精致。由于摄制资金有限,我们重新调整剧本,突出了文戏,武戏只是作为战争背景来表现。请来了北京人艺的王德利,中国儿艺的老演员陈默。

片子制作完成后,请正定县委、县政府审核时,贾大山力挺我们晚辈,他发言说:“这部片子是武戏文唱,剧本改编得不错,虽然不能说是精品,但可以称为上品。”于是顺利通过,不久在央视播出。

兴洲这个人为人诚恳,性格开朗,善解人意,既遵守江湖规矩,也坚持原则底线。人的一生会遇到三种朋友,第一种是感情上的朋友;第二种是事业上的朋友;第三种是酒肉朋友。我和李兴洲是从事业上的朋友变成感情上的朋友,平时我俩经常小聚、闲聊,相互见到就很高兴,心情也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