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村 电视人生

张雪村 电视人生

张雪村,女,1942年11月生,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制片人、出品人。曾任上影电视部、上影影视艺术部经理,上海文化发展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代表作品:《卖大饼的姑娘》《上海屋檐下》《十八岁的男子汉》《围城》《洋行里的中国小姐》。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个人荣获第一、二届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称号(1994/1995年),上海十佳优秀电视艺术家称号(1996年),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工作者称号(1997年),首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1998年)。

我的人生,仿佛不经意之间,就沿着电视这条轨迹,徐徐走来……

最初的不经意,是在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电视台《永不凋谢的红花》单本剧中扮演了一个大嫂。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色,却让我从此与电视结下缘分。

当年的夏天,我负责的话剧小分队,因为《月亮湾的笑声》开拍,几位演员被抽走,排好的话剧就生生停了下来。一群人百无聊赖地在工作室里听着知了唱着夏日,不知谁不经意间说了一句:“我们何不搞电视呢?”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永不凋谢的红花》里的大嫂走了出来,她对我说:“一部电影剧本,通过后至少得八个月左右才能完成制作,电视剧的班子组建和制作过程与电影有相通之处,周期却短得多,只要妥善安排,既不影响正常电影生产,又能锻炼演员。你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大嫂仿佛揭开了我灵魂深处的泉眼,我关于拍电视剧的想法喷涌而出。一下子,小屋里炸开了,不经意之间,炸出了第一部电视剧《新郎之死》。

回想当时,由张瑞芳率领的上影演员剧团,由我和周以勤、谈鹏飞等发起,紧接着牛犇也一起参与,从此走上了电视之路。

第一步最难跨出,剧团周以勤有一个剧本,但没有资金、设备。怎么办?我们打电话给局领导孟波,他让我们找高教局,我们就骑着自行车到处奔波,辗转高校,多方周折,终于得到了上海市高教局领导的支持。

《新郎之死》(张瑜主演)终于在1980年秋天开拍。刚录制到一半,剧组就发现电视图像在人物走动时出现拖影。技术设备与预期产生了差距,演员们、导演都认为质量不行,不能拍下去。夜晚9点多,高教局同志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剧组人员心急如焚。商量下来,我们还是决定咨询一下电视台领导为妥。为了保证明天的工作,必须连夜骑车去找当时的上海电视台副台长。可是不知道地址,只听说在皋兰路某弄,于是在深夜11点,我在三条弄堂之间穿来穿去,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

十来分钟之后,三楼的一家突然出现了灯光,我朝灯光之处连续呼喊,一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了……由于领导家只有一间房间,奚台长穿着一条棉毛裤、披着一件外套,让我在楼梯上谈完这一切。这一刻,我至今难忘。奚台长说:“小张,别急!明天一早你们化妆之前我赶到现场看你们的图样,不行我就调配上海台的设备。若行,你们就继续拍摄。”我无法形容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立即赶回现场,正看到牛犇在现场扫地,高教局的同志们急切地等待着回音。一听到电视台的表态,大家顿时振奋起来,即便凌晨两三点回家,第二天依然在7点前赶到拍摄现场。《新郎之死》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幸存下来。

拍摄《新郎之死》的经验不足,招致了后来的一些批评甚至谩骂。但团长张瑞芳鼓励我们:“哪有娘肚子里生出来就会走路的!”在她的鼓励下,我们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之后,我们陆续拍摄了《父亲》(张伐主演)、《喜中缘》(仲星火、韩非主演)、《藏金记》(陈述主演)、《卖大饼的姑娘》(吴海燕、郭凯敏、赵静、陈燕华主演)……这些作品先后在上海台、中央台播出,得到了社会和中央台的好评,同时还得到了文化部的充分肯定。为此,上影演员剧团也在全国电影厂故事片会上介绍了相关经验。之后,由于多部电视剧的成功,1982年,上海电影局、上影厂领导经过我们多次呼吁,经研究批准拨款60多万元购置了电视拍摄的整套设备。从此,上影电视部成立了。随后,全国电影厂29家电视部也相继诞生,全国电影厂所拍的电视剧获奖率一度占据了所有获奖电视剧的三分之一。

利器之下,20多年里,我们生产了近594部(集)电视单本剧,中、长篇连续剧、系列剧于电视台播出。其中不乏全国影响的获奖作品:《上海屋檐下》《卖瓜不说瓜甜》《人之初》(1982年)、《燕儿窝之夜》(1983年)、《花生阿狗》(1984年)、《我是来当儿子的》《华威先生》(1985年)、《颠倒主仆》《奋起吧,中华》(1986年)、《她在人流中》《一路风尘》(1987年)、《十八岁的男子汉》(1988年)、《结婚一年间》(1989年)、《围城》(1990年)、《女人们》(1991年)、《看不懂啦,女人们》(1992年)、《大潮汐》《离婚前后》(1993年)、《洋行里的中国小姐》(1994年)、《红毛巾》(1995年)、《男人没烦恼》(1997年)、《她从乡下来》(2000年)、《浦东十年》(2001年)……

我的电视人生,回想起来,虽出于不经意,但在漫漫长路上,有太多电视人与我一起用心演绎。我们的第一部电视剧《新郎之死》由张瑜主演,向梅是配角,没有一分钱的酬劳,大家在剧团领导支持下自行向高校借拍摄机器、自己找服装(因为是现代剧),道具、化妆、拟音等都由演员自己兼。拍摄资金又怎么办?当时正处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下,我们萌发出向企业求助的想法。我们曾到上无十八厂、上海汽车厂等单位一股脑儿倒出我们想拍电视剧的具体想法,也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们当时只争取到几千元,第一部电视剧也不尽满意,但电视台在电视剧稀少的状态下还是让我们播出了,更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台还发给我们每人25元奖金。对那时的我们来说,那真是一种无形的肯定!

之后,我又急急忙忙给全国12家电视台分别写了购买函,一集1000元,果真都给我回信了!各电视台将购买费直接汇到上影厂财务处。我就将单本剧《新郎之死》亲自一个个寄给各台,同时我天天去财务处查阅,经过第一次劳动居然没亏本,最后核算我们还盈余几千元!现在来看,我当时的做法很原始,可却是自行运作市场化的第一步。我心中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主动权,我真是有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并开始实践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之路!

1981年上影演员剧团开始自己组织演员:申环其、李玲君等编写剧本,上影厂副厂长石方禹亲自帮助修改;请宋崇、于杰联合导演,吴海燕、郭凯敏、赵静、陈海燕等主演;我们自己找赞助、抓住本子、班子、票子,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拿了《卖大饼的姑娘》等三部制作带送到中央台,并得到了审查认可和播出,《卖大饼的姑娘》竟然还评上了“飞天奖”二等奖,全国电影厂在电视剧中第一部得奖片诞生了。

从此,我们电影厂的各部门也开拓了电视业的新路。不仅出了好剧,也出了一批导演,如武珍年、张建亚、宋崇、鲍芝芳等;一些大导演,如吴贻弓、黄蜀芹等;更好的是也出了一批著名演员,如陈道明、奚美娟、吕丽萍、葛优、英达等。虽然在当时也有说电影厂拍电视剧是不务正业的做法,但随着时代发展及一系列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电视剧出现,大家开始改变了认识。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那些无法忘却的陈年往事:

秦怡大姐在《上海屋檐下》剧组,每天早上先要给家里生病的儿子安排好饭菜,再将自己的饭菜装在饭盒里带到现场拍摄时吃;瑞芳老师从家坐26路车转55路车到同济大学拍摄现场,还带一饭盒的菜给大家增加营养;不少老演员白穆、仲星火、韩非、朱莎等业务上没得说,而在拍摄电视剧中从没多想报酬的事。最后秦怡大姐获得了最佳女主角,也是一分报酬没有。

拍摄《围城》前,黄蜀芹导演由于电影《画魂》采景而骨折,就利用养伤期间将3000多个镜头都在头脑理了一遍,并将其定位于一部雅俗共赏的精品。正式开拍后,黄导不顾刚刚骨折,拄着拐杖坚持导戏,在选择演员上下功夫,最终锁定陈道明主演方鸿渐。陈道明也积极按要求减肥20斤,片酬也仅250~300元一集,唯一的要求只是一个单人房,便于创作!

凡此种种,都是我电视道路上的点滴,有太多名字在我心中涌动、默念。朋友们那么投入、执着,让我永远铭记。在此,再一次向伙伴们表示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