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沙 难以忘却《北京人在纽约》的诞生
刘沙,男,1953年8月生,先后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策划人、制片人、剪辑、录音。中视英龙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沙仑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北京电视台制作部录音剪辑,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生产办副主任,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策划,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中北英皇、中北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执行董事。代表作品:《钟鼓楼》《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个人荣获首届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称号(1993年),第六届全国电视十佳工作者称号(2010年)。
1992年5月17日,北京友谊宾馆娱乐中心,电视剧《皇城根儿》停机饭正在热闹地进行,我是爱把上部剧的“停机饭”和下部剧的“开机饭”合在一起办的,两部剧连着拍,只换演员不换职员。记者来了,两部戏的消息都有,我还省了不少钱,何乐而不为呢!自然有记者问到,下部戏是什么?这次,我却没敢说。
同日同时,在友谊宾馆迎宾楼,郑晓龙、李晓明、冯小刚在《皇城根儿》“停机饭”的掩护下,正在悄悄进行着下部剧《北京人在纽约》剧本的策划。
5月19日,多家媒体突然爆出了“《北京人在纽约》即将开机”“姜文胡慧中联袂主演”“该剧需要至少150万美元”等消息,一时间各种文章铺天盖地甚嚣尘上。消息还是泄露了,它的真正不妙在于,八字还没一撇就被大肆宣扬,过早地暴露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存在及其行踪,彻底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和步调。但凡名人都说:“真乃元阳早泄”“此乃兵家大忌”呀!从好的角度看,人们知道并开始关注中国要有一部全部在美国纽约拍的电视剧,这归根结底是一种厚爱,这爱犹如阳光,在宣传上《北京人在纽约》因祸得福;但在操作上却因福得祸,这一次触痛了《北京人在纽约》的薄弱之处,一是没有剧本;这二最可怕,薄弱之处不是别的,正是所有新创之业的万难之首——没钱!
外边的声音说:“中国的事情还没有办好为什么要拍美国的戏?”“这帮小子是不是有点狂?”“事儿还不错,钱呢?”“拍个戏需要这么多钱,怎么还呢?”
记者们采访、询问的电话,骤然多了起来。企业、公司、厂家等单位的电话,我们打不进去了,连许多多年的老朋友、合作者都知难而退,没了动静。
我们的声音:干到底了!
5月底,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领导把春节前中央领导同志前来视察时拨的300万元资金部分拨付给筹备组,“三九胃泰”老板给郑晓龙送来一张填好的支票,用途是《北京人在纽约》筹备,金额是50万元。最让人感动的是,此款为赞助款,不需要署名,不需要返还。
同时,原北京市广电局局长召集了最后一次在国内的剧本修改研讨会,参加者有我、曹桂林(原著作者)、郑晓龙、冯小刚、李晓明、李功达以及应邀从美国赶回来的姜文。
6月20日,郑晓龙乘美国联航波音747客机,飞离北京赴纽约,在美国拍摄的战斗序幕悄然开起。
6月27日,我们终于等来了冯小刚传来的好消息。他带着一盘花生米、一瓶二锅头去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人陈汉元的家里,他在完成一个和郑晓龙、李晓明、我一起策划于密室计划之任务。
6月28日,我和冯小刚代表郑晓龙与陈汉元、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负责人举行了非正式会谈,会谈热情友好,陈汉元不下五次离开现场,其实他是在请示中央台领导。我与冯小刚只能焦虑地等待,他们无法与远在美国的郑晓龙取得联系。
6月29日,中央电视台编委会决定就拍摄《北京人在纽约》一事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合作。
7月16日,我向中国五矿总公司提出合作动议。
7月20日,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关于联合摄制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正式签约。文件规定,中央电视台在该剧首播时提供总计60分钟的广告时间。当日上午,冯小刚前往长春电影节与遴选演员见面,我接到北京市委副书记秘书打来的电话,催办《北京人在纽约》立项事宜。
7月28日,与中国五矿纽约公司总裁拍定借其公司住所,作为剧组拍摄住地事宜。
7月29日,《北京人在纽约》剧组与中国五矿总公司正式签订后者协助前者在美拍摄电视剧的协议书。
8月4日,中国五矿总公司副总裁为剧组赴美先行小组人员饯行,期间剧组提供了进住其美国公司在纽约长岛住所的人员名单和确切时间。同日,我将李晓明完成的剧本送达上级机关审查。
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顺利,但是只有我们深知《北京人在纽约》已经处在生死攸关的弹尽粮绝境地,创意再好、剧本再好、合同再好都只是文字,只是一张画饼,并不能用于充饥。
早在7月与我们进行洽谈的企业、公司的老板们,纷纷以奇妙无比的外交辞令回复“只要开机,赞助款项一定能给”“开机一周后多要比例多占股份也参与投资”“你们先拍着,一经董事会批准钱马上就到”“今年的宣传费用完了,明年补上”等。郑晓龙来报,虽在美国四面活动八方游说,虽有若干家大公司摆出真挚友好,愿意加盟合作但却“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架势,没有一家愿意正式签约。
8月8日,某港台明星要价不降反升。
8月15日,李晓明为节约最后一点经费,决定撤离北京友谊宾馆,回家写。
8月16日,姜文来剧组提出正式签约。
8月17日,剧组启动资金告罄。决定剧组筹备人员全部迁出友谊宾馆客房,进住友谊宾馆赞助的雅园公寓三居室套房。
8月18日,剧组决定所有人员自备餐具,自己动手自己做饭。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面对前所未有的《北京人在纽约》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请求做出了他们破釜沉舟的决定——“将中心抵押,向银行寻求贷款”。再大的雷大家一起扛,大不了大伙一起解甲归田,回家务农。北京音像公司作为北京广电局下属唯一企业单位主动提出抵押贷款。
8月19日,姜文自带红酒、马晓晴自带小菜若干来剧组筹备住地,与坚守人员聚餐。席间,冯小刚不经意间找朋友测了一个字,一个“成”字,朋友解“成”字:“虽然途中需经无数坎坷,但事情一定能成功。”按照他的说法,全组筹备人员人人手腕上都飘动着一条红色的细布带。这不是迷信,这是坚信。
“干不下去没希望,不干就更没希望,那还是干吧!”冯小刚说。
“不管怎么样大家别泄气!”我说。
“将士出征,生死置之度外,且看红布条引领我们飘向何方!”这是剧组全体演职员的心声。
《北京人在纽约》剧组贷款的种种努力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银行规矩形成了明显的不对应,在得到银行不能贷款的婉拒后,我们仍然坚信只要有追求,去探索,一定会有路的,“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走着瞧”“坐着等”“边走边看”等抽象的说法,而是“就是要做、就是要干、就是要过河”。剧组的勇气、剧组的热情、剧组的精神和坚持感动了很多人,“你们够大胆,真艰苦”,银行的工作人员如是说。转机终于出现了。
8月20日中午,我一进门便嚷嚷:“你们看新闻了吗?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的最新讲话发表在《人民日报》,题目叫‘繁荣文艺必须解放思想’。”我觉得救《北京人在纽约》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办法就在这讲话里面。冯小刚脱口而出:“有理有理……好像和咱有点关系,咱干的这点事儿和改革开放同步,咱不是向国家要钱,拍完戏挣钱还债,这就是商品经济嘛。”当夜,冯小刚提笔起草了一封“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署名:李晓明、刘沙、冯小刚、彭晓林。
8月21日,清晨,彭晓林驾驶摩托车将信直送中南海。
8月22日,等待回音。
8月23日,等回音。
8月24日,等待。
8月24日,电话铃响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来电话通知说,中央领导的批示已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处,可在中行取得批件。文件号037,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剧组贷款事宜,某某同志批示如下……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通知,请剧组派人谈贷款具体事项,剧组立刻派出我与冯小刚前往。
8月26日,北京市政府外办“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先前赴美的批件”,经同意下发。
8月28日,我携带“关于《北京人在纽约》剧组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贷款的报告”以及办理贷款必备手续赴北京市委宣传部。
8月29日,彭晓林去北京市财政局办理贷款的人民币担保手续。
9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审查资产抵押、人民币担保、外汇额度担保等所需公文后,正式向《北京人在纽约》剧组发出贷款通知。150万美金的贷款终于成功了!
9月20日,冯小刚、本人、李晓明等八人前往纽约建立工作基地。
11月9日,《北京人在纽约》后续人员全部赶赴纽约。
11月15日,这些北京人在纽约正式开机了!
开机当日,首批还款汇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向剧组发来贺电。
1993年9月26日,21集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在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黄金档首播,播至第21集当日便开始重播。
首播当日上午,郑晓龙与我来到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完成了还本还息的全部手续。
我们是平静的,但每个人都眼含热泪。
我们又一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拍出了一部好看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