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耀 精品道路,才是唯一出路

孟凡耀 精品道路,才是唯一出路

孟凡耀,男,1953年6月生,毕业于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策划人、制片人。北京华晟泰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长江华晟影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曾任内蒙古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代表作品:《东方商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乔家大院》《铁血红安》《东方战场》。个人荣获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奖(1996/2004/2008年),第二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1999年),第八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最具影响力制片人奖(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出品人称号(2011年)。

电视剧这种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已走过了一个甲子历程。

我从《山不转水转》到《东方商人》,再从《水浒传》《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乔家大院》《东方战场》等,光阴荏苒,转眼近30年过去了。

我们这一代制作人,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电视剧飞速发展的全过程:全社会办电视;计划经济办电视;市场化办电视。眼下,中国仍是当今电视剧生产和消费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传统的文化大国和其所生产的作品极不匹配,电视剧的创作、策划、发行、拍摄乃至多渠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亟待提高。产量年年攀高,电视受众却不满意,谁都在说好剧太少了。

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电视剧行业飞速发展;二是电视剧制作领域门槛太低,造成了制片、编导、生产等各部门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的状态。就本质而言,这是电视剧制作队伍专业素养的问题。

钱来了,一个个摄制组就扯旗放炮成立了。可是,钱好找,好剧本难求,好的制作团队更难求,于是,低素质的制作组合必然导致低素质的生产链,必然导致演员片酬节节升高,又何来好剧、精品剧、高峰作品?

我认为,只有努力出精品,才是电视剧唯一出路。而精品剧创作,唯有走专业化道路,在一个专业化平台上,与专业的人才一道共襄剧事。

先说《激情燃烧的岁月》。

最初,我买下了石钟山《父亲进城》的中篇小说版权。

当时,《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青春无悔》等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播映,且拍得也不错。如何改编、拍摄《父亲进城》呢?如果还是用过往习惯了的手法,以传统的表现形式,固有的创作意识,在人物刻画上不寻求突破,很可能超越不了以往同类题材作品。

军人也是人,他们的生活背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呼唤,乃至于他们内心涌动的激情,完全可以通过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立体地予以体现,创作出一个甚至一群性格鲜明、形象独特、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人物形象。创作宗旨明确之后,我们决定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军人的一生。其实我们真正遵循的还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编剧陈枰,其父母就是部队的,导演康洪雷的父母也是部队的。他们都是军人子弟,在部队大院长大,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为他们创作这部剧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如石光荣的台词、家庭其他成员的台词,其实就是陈枰父母的语言,家人的语言。陈枰是凭借生活的体验和写实手法去创作这部剧的。康洪雷也是这样,他的父母吵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在这方面,他基本上是以父母为原型,引导演员进入角色。

中篇小说《父亲进城》四万多字,改编后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完成片22集,央视追踪了一年多时间,因审片小组提了几点意见,最终放弃。

其后两年时间,各个卫视台看过后都觉得挺好,可都觉得表现形式太新,演员这么演行吗?尤其康洪雷是一位新生代导演,名不见经传,还不为人所熟知,更何况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剧。当然,遇到如此大的困难,我自己也在思考制片人的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

两年之后,在深圳开会,我就把这部剧推荐给深圳台的朋友。我对他说:“这部剧给你们台免费播出,如果成功了,挣了钱,就给我们一点儿;成不了,也就拉倒了,但总得让它面世吧!”

就这样,《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深圳台播出了。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天之后大火。不久,济南台和北京台相继播出。《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一个可圈可点的作品。

我们不断在问自己:是我们错了,还是市场错了?其实我们没有错,市场也没有错。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时期,我们需要坚持的就是创作者要用心去创作精品这样一个意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个代价是750万元,耗时两年。由于时间拖得太久,发行成本加大,最终我们还赔了100多万元。但是这部剧让我们赢得了好口碑,让我们创造的“糙爷们儿”形象横空出世,为电视剧艺术画廊又增添了一个鲜活的有光彩的人物形象。

再说《乔家大院》。

起初有两家公司做这部剧,一家公司的剧本把《乔家大院》做成男欢女爱,另一家公司的剧本把它做成了闹剧。在对剧本的考量中,一部剧要体现什么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乔家大院》最初写的东西是非常靠谱的,由于市场化的需要,两个公司恰恰就在解决市场的问题时把这部电视剧的灵魂丢掉了。

也就是说我们第三拨人起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剧本已经写得很不错了,而这两家公司从根本上就没有吃透《乔家大院》要说什么,要表现什么。

作为创作者,我们在改编或创作一部剧的时候,如何掌握市场需求,如何弘扬作品的思想内涵,如何使这两者完美结合,的确是一门功课。

最后我选择了原先的剧本,这个剧本解决了晋商的三个核心价值问题——货通天下、汇通天下、诚信义利。《乔家大院》所要把握的正是晋商这种博大、开放、进取、开拓的精神,而把这种精神完全融入作品之中,我们就把握住了该剧的大魂,如果把这个大魂丢掉,《乔家大院》就将成为一部丧失掉晋商灵魂,丧失掉晋商价值,丧失掉晋商精神的完全不符历史本真的闹剧。

同时,对于历史剧来说,又要对当今这个时代有一种深刻的关照。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感的问题,抒写的是历史故事,但观照的是今天的社会生活。

为了拍好《乔家大院》,把晋商精神真正表现出来,我们到乔家大院乃至广州以及其他地方进行采风,顺着晋商的足迹走了一趟。这一趟走下来,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把晋商如此丰富的故事和它的文化精神通过乔致庸这样一个主人公准确地表达出来?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有一个重要观点:“……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郭沫若还说过一句话:历史剧不是历史的简单再现,历史剧里可以看到历史,但是不能拿历史剧去考证历史。《乔家大院》的成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创作理念,既尊重了历史又放开了我们艺术的想象。

今天的电视剧创作者,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需站在政治家的平台上,同时有着企业家的头脑,还得有社会学家的头脑。给谁看?抓题材,抓创作,显然是重中之重。

面对一年15000集左右的生产量,我们如何卓尔不群,如何让自己作品赢得市场、受众双双认可?

只有踏踏实实地出精品,才是电视剧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