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前 听从内心,审时度势——做电视剧制片工作的一点体会

张光前 听从内心,审时度势——做电视剧制片工作的一点体会

张光前,男,1955年1月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出品人、制片人。湖南光前影视制作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曾任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部制片主任、科长,湖南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摄制部副主任,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摄制组制片主任。代表作品:《乌龙山剿匪记》《三国演义》《李师师》《毛泽东和他的乡亲》《蝴蝶兰》《相思年代》《屈原》。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湖南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制片单项奖(1987年),首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奖(1994年)。

1973年1月,我应招到湖南省长沙市文艺用品厂木工车间,从事舞台戏剧影视道具加工工作。1980年4月,我应聘到湖南电视台剧场科任电视剧道具员,后又任烟火员、剧务工作。1982年4月,因临时抽调,我有机会第一次接任《四个学徒工》摄制组制片主任。之后,领导又安排我担任电视连续剧《风满潇湘》摄制组制片主任。《四个学徒工》在长沙市内拍摄,工作组织方便,但《风满潇湘》要带一个50多人的摄制组远赴湘南邵阳地区拍摄,一切对我来说很新鲜,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却是以前从未经历的。还好,这一次我又顺利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管理一般拍摄组就驾轻就熟了。

此后,我作为制片主任组织拍摄了电视剧《她从画中走出来》(荣获“飞天奖”)、《喜脉案》(荣获“飞天奖”、优秀戏曲电视剧奖)。

1986年2月,我担任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的制片主任。组织这样的大剧相比中小剧确实有新的难度,当时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电视台没有几家,电视剧这个艺术品种诞生的时间还不长,没有形成自己的制作方式,电视剧摄制组是参照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的管理方法进行的,而电视剧摄制人员又不是从电影过来的,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一切需要借鉴、创新,创立符合电视剧生产管理的方法。难度首先就出在导演人选的确定上。台里当时的几个导演,有常任的,有实习的,各有所长,又各有艺术个性,领导也一时难以确定由谁来做这个剧的导演。这对我来说正是一个选择合作伙伴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我郑重向领导建议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同时正在我台实习的导演宋昭出任。我认为宋昭年轻,是正规院校培养的专业导演,而且在当时的导演群中,竞技状态是最好的。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

导演人选确定后,队伍开进了湖南湘西山区的凤凰县城。正式开机的前两天,剧本出问题了,接台里通知,剧组暂停工作,要我速回长沙,参加省委宣传部《乌龙山剿匪记》电视剧的专题汇报会,一切等我从长沙开会后再决定。原因是当时负责剿匪的曹司令到了长沙,听人汇报说,湖南电视台正在拍一个电视剧,说他在湘西老打败仗。司令一个电话打到省委,省委副书记要求剧组停止工作,召开会议要听取汇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我给导演通报了情况,并要求她一切按计划进行,说我从长沙开会回来后正式开机。

这事对我和整个剧组来说事关重大,队伍已经开进湘西,正要开机。如果这个会议决定这个剧下马,我和剧组的同事们将失去一次做出成绩的机会。我仔细思考如何让司令打消心头的阴影,支持我们的工作呢?记得我在会上是这样说的:司令,我们这是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开始部分写了我们部队初进湘西,因为不熟悉当地情况,中了敌人的圈套,打了一次败仗。后来总结经验,迅速掌握了当地的情况,在地方群众的配合下,后来的战斗场场胜利,最后全歼土匪。这是一种戏剧结构,开始如果没有失败,一进去就是场场打胜,那电视剧剧情太平淡了,没有戏剧矛盾、冲突了。

司令一听,说:“我这一生,主要是打的胜仗,败仗有过,但很少,湘西剿匪打一次败仗这样写是可以的,但不能多写。”司令这一拍板,剧组立马开工。后来电视剧播出后,曹司令在《人民日报》发了一个版面的评论文章,赞扬该剧成功反映了湘西剿匪的故事。

剧本关、导演关过了后,省财政40万元的专项摄制经费也下来了,政策是经费不可能增加,也不会减少,40万内有节余的话,电视台的人员可参照外请人员享受劳务费。在当时,电视台工作人员参加剧组工作,只有食宿费,没有劳务费。对于制片主任来说,当时组织一部这样的连续剧拍摄挑战是相当大的,经费就这么多,如何实干呢?严控摄制计划与经费预算就十分重要。后来台里在台庆30周年总结时有一句话说:张光前领导的《乌龙山剿匪记》创立了小成本大制作的里程碑。难题首先是演员怎样尽快进入角色。湘西的土匪长年生活在山区,皮肤黑,行如风,演员首先要外形像,再求神似。

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一是演员到达湘西住处后,集中在野外阳光下,男演员赤裸上身围坐一起,一边晒,一边淋水,一边讨论剧本议论角色,土匪的外形就渐渐出来了。二是5月的一天深夜,山区的寒意未消,我半夜起床“方便”时(当时的招待所房间没有卫生间)发现屋顶有人影在雨中行走,职业习惯提醒我,是否有人有情况?我悄悄接近黑影后问:谁?干吗?黑影回答:主任,夜雨黑皮肤最快,效果好,我在雨中走走。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们的演员是如此敬业!

当时的厅长来剧组指导工作时跟我说:“光前,明天我当一天群众演员,从早到晚我跟大家在一起,你不要特殊照顾,视我为普通群众演员。”我照办了。第二天厅长跟我说:“你们太辛苦了!我昨天一天,跟摄制组早早起床,吃过早饭领了一套群众演员服装到现场,说拍戏就上场,在山野里跑来跑去,没戏拍就休息,荒坡上、草地上席地而坐,中午在山坡上就地吃了一碗饭,直到天黑回到住处。我一天就这么累,你们长时间这样工作,太感动了!你们主创都是共产党员吗?”我回答说主创都不是。

厅长回到省城后,在厅党组会上说:“《乌龙山剿匪记》摄制组如此能战斗的队伍,主创竟都不是共产党员。”随后不久,我和导演、化妆师在剧组依程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剧组从1986年2月初到湖南西部,后到广西十万大山,再到福建三明等地选景。3月中旬队伍在湘西吉首集中,6月中旬凤凰县城开机拍摄,12月下旬结束。历时十个月,经历春夏秋冬四季。这部戏的大部分在野外拍摄,且夜戏多,有时在拍摄奔跑中演员扎伤了脚(面积大不可能清场),稍加包扎即刻拍摄。剧组成员没有一个人因个人原因请假离开过剧组。伤病的不少,但没有一个人住过医院,没有因演职员是病号影响过拍摄,真可谓轻伤不下火线。

剧组结束拍摄后,30多年来剧组的大多成员没有断过联系。在2006年播出20周年后组织了一次全体聚会,聚会内容还上了当年的金鹰节晚会节目。

编剧水运宪老师曾说:“《乌龙山剿匪记》摄制组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同事们的合作中产生,又在合作后延续。”

这个剧完成后,我们台电视剧部整体并入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电视剧开始走市场。期间,我作为制片人组织拍摄的《李师师》荣获全国优秀录像片奖。录像片红火一段后,我们原电视剧部人员又整体回归湖南电视台。

回归不久,中央电视台邀请我担任《三国演义》制片主任,组织“火烧赤壁”这个部分的拍摄。拍摄期间,我最大的挑战是跨越了预算的限制。到达剧组后,我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剧本,然后编制预算,预算出来后比其他组的要高(四个组同时拍摄)。主管领导要我降预算,我说:“降不下来啊。一方面要求保证质量,另一方面又要降低预算,降预算肯定降质量。”这预算很详细,是一场戏一场戏编出来的。就这样,主管领导一直没批,并请来《三国演义》总负责人(原广电部副部长)来专题听取我的预算汇报。部长听完汇报后没说降与不降,只说要保证质量。看部长脸上的表情和眼神,我心里有谱了。后来全剧审片结束后,主管领导跟我说:“代表中央电视台感谢你,审片时,领导和专家说是‘火烧赤壁’部分给《三国演义》全剧提升了一个档次。”接着又说:“如果当时降低预算影响了这部分质量,现在再加多少钱也补不回来啊!”

结束《三国演义》的拍摄回到长沙正赶上台里改革,试点制播分离,台里给政策不给钱,我就成立了光前影视制作社,后又把制作社注册成光前影视制作中心有限公司。期间拍摄了《屈原》《蝴蝶兰》《梦幻天使》《风雨梅家楼》《无花的夹竹桃》《相思年代》等多部社会反响较好的电视剧。期间,我的《“高中低”之说》(即拍摄高质量、销售中价位、生产低成本)在《文汇报》发表后又有多家报纸转载,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0多年的制作工作经历告诉我,出品人、制片人的工作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矢志前行,方能成就优秀作品,完成每一部作品中出品人、制片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