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红 我庆幸,成为那个时代的电视剧人

杨文红 我庆幸,成为那个时代的电视剧人

杨文红,女,1971年4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出品人、制片人、播出运营者、行会管理者。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上海东方卫视总监,尚世影业董事长,上海电视台副台长,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中影华夏电影集团副董事长。现任上海兴格传媒董事长。主导、监制和参与的电视剧代表作品:《蜗居》《杜拉拉升职记》《甄嬛传》《悬崖》《婆婆来了》。作品荣获第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

作为一个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90年代进入电视台的人来说,我是幸运的:一个改革奋进的时代、一群心怀理想的青年、一个高速发展并处于社会中心的事业平台。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作为电视人,我们都立志用影像记录时代,并推动时代进步。

最初进入上海电视台,我是社教中心的法制记者,那是我当时的主动选择。90年代中期是“市场呼唤法制”的黄金岁月,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文学硕士,我渴望在最中心的旋涡中理解时代。很有幸,作为一名最前沿的法制记者,我看到了市场迅速推进下的人性多面,并由此拓宽了对人生理解的宽度;更有幸的是,我见证了1997年国家修订《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重要历史时刻,先后采访了参与这重大工作的法学专家和官员,理解了这些行为背后的重要性:这一组修订,体现了我党对于过往历史的伟大反思和我们国家对于个体权利前所未有的尊重。

之后,在经历了电视台频道专业化、娱乐产业化等工作后,2005年,因各种机缘,我任上海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上岗最初是困惑的,因为尽管电视剧对支撑电视收视重要性强,但是当时的岗位职责主要是编排播出,创造性小,这与我“记录时代”的初心甚远。但事后发现,恰恰是这一步,开阔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上岗不久的全国影视工作会上,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领导李京盛、王卫平一番话点醒了我:电视剧是当下最受人关注的品类,一剧播出,全国影响。如果说唐诗宋词元曲是那个时代创作形式的代表,那么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代表就是电视剧。醍醐灌顶,谁说我们不能借助影视来记录这个开阔的时代?自此之后,我便开始拓展影视剧中心的工作范围,在编排播出之外,更添加了影视创作。本台的影视剧创作定位也就此明晰:聚焦反映当下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创作。

在之后的七八年里,我们主导和参与创作了一些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蜗居》和《杜拉拉升职记》。

实事求是地说,《蜗居》这部作品得以面世,得益于当时开放的风气和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领导的开明、宽容。这确实是一部较为不错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较为真实地记录了21世纪初的人们和社会系统在迅猛发展的市场面前的迷失和成长。

全民对于《蜗居》话题的讨论,让我意识到现实主义作品的重大效应,也更坚定了我们团队对于这一创作路径的选择。之后,反映职场现实的《杜拉拉升职记》,反映新形势下家庭关系的《双城生活》《婆婆来了》等相继出炉。每一部的播出,都成为当时的话题。

两年前,我下海创业。面对各种新型选题、新型类型,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我擅长的类型?什么是后人眼中有点意思的内容?大概还是用影像对于时代的记录:是事实记录,可能更是一种精神记录。为此,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庆幸自己能够成为用最大众的记录方式记录这个时代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