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勇 一剧之本决定成败
董智勇,男,1942年2月生,毕业于广东戏剧学校。制片人、出品人、策划人。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影视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主管电视剧),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电视部主任。代表作品:《情满珠江》《和平年代》《惊涛》《外来媳妇本地郎》《青山水东流》。担任总策划及总制片人的粤语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生产播出超过3400集。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戏曲电视剧蓬波奖。个人荣获全国电视荣誉监制称号(2002年),广东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9年)。
本是个话剧演员的我,1983年开始接触电影,在电影《南拳王》摄制组中任副导演兼制片,并扮演了一个小的角色。1987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公司电视部,任制片室主任,自此便与电影和电视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参与制作成功的电视剧中,我都有两个署名,一是责任编辑,二是总制片人。在1998年全国电视剧规划会议上,我做了一个发言,讲的是:一个成功的电视剧需要有好的本子、好的班子、好的票子。其实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剧之本,才是最重要的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
责任编辑是个苦差事,一个长篇电视剧,几十万字,作为责编,每一稿每一集都要认真地看,并给出修改意见;有时还要和编剧反复地讨论、切磋,争得不亦乐乎,但只有这样,反复地锤炼,一个好的剧本才能诞生。
电视剧《情满珠江》,我们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数易其稿,由于坚持不把剧本做好就绝不开机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使得我们和第一批确定的主演——蒋雯丽、陈宝国、陈红、剧雪失之交臂。当时这批演员绝大多数已经进入摄制组,但由于我们认为剧本不成熟,绝不能开拍,所以又组织了其中一部分人拍了一部电影《女子戒毒所》,等到我们认为剧本成熟了,可这批演员已经等不及,才有了现在《情满珠江》的一批主要演员——巍子、左翎、王琳、普超英和陈锐。由于剧本非常扎实,尽管演员阵容进行调整,但在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本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中国电视剧所有的最高奖项。
在那个年代,只要电视播出《情满珠江》的主题曲,顿时街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变得稀少起来,因为人们都被这部剧所吸引。更为惊讶的是,公安厅的同志告诉我,在《情满珠江》播出的这段时间,小偷的作案率都降低了。
一剧之本就好比一座摩天大楼的基础,基础不牢,楼建得多好也是会坍塌的。电视剧《和平年代》的剧本诞生非常曲折,不可否认电视剧本的原创作者——张波、文新国、何继青、赵琪,都是有才华的军旅作家,而本剧的时代背景和故事,也是他们亲身的经历;尽管后来何继青、赵琪又写了很多好的电视剧作品,但在创作《和平年代》时,他们毕竟是第一次接触电视剧这个艺术样式,所以当我以总制片人的身份接手这部电视剧时,我对剧本提出了很多意见,请他们修改。他们经过了几个月的修改之后,我还是不满意,最后双方经过友好的协商达成共识,由我出面找人做从文学剧本转化为可供拍摄剧本的工作。最初找了一个名气不小的编剧修改了10集,可惜名不副实,看后令我大失所望,放弃了。只好另请高明,最后经过导演李舒的推荐,找到了苗月女士,才把剧本的创作画上完美的句号。此事我隐藏了20年,如今也算是个小揭秘吧,我想经过20年的沉淀,已不会伤害到任何人。我只是想传达:一剧之本创作的艰难和重要,当你有了一个好剧本之后,便会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辛勤而聪慧的蜜蜂,著名演员张丰毅便是这聪明的蜂王。《和平年代》剧本完成后,在我们寻找演员时,导演李舒找到了张丰毅,他在没看剧本之前,开价酬金每集三万元,我请李舒把剧本给他看,看后再商谈酬金之事,丰毅看完剧本后对李舒导演说:“秦子雄这个角色我演定了,你回去跟董台长说酬金多少由他来决定。”最后,我给丰毅每集一万元,他也欣然接受了创作这个角色的任务。其实这一幕在《情满珠江》也上演过,巍子在没看剧本之前,开价是每集3000元,看完剧本之后,也以每集1000元的价格接受了扮演男一号的任务。
电视剧《和平年代》的巨大成功,与一个非常优秀的剧本密不可分。由于剧本非常棒,所以在选择导演时,我选择了两位年轻的导演,李舒和张前,他们都是《情满珠江》剧组的成员,一个是执行导演,一个是主摄像,我非常了解他们的能力,两人正好优势互补,共同携手担当此任。可是这个想法遭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领导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毕竟这两个年轻人没有独立挑过大梁,但我决心已定,毫不退让,交给我就要听我的。当时个别顶头上司对我说:“拿不到奖,唯你是问!”我也豁出去了,拿不到奖,我承担全部责任。我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我相信李舒和张前的能力,而拥有一个好的剧本,那才是我底气十足的源头。事实证明,我这个决策是对的。《和平年代》一炮走红,同时也成就了李舒和张前,他们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导演奖的殊荣。
1998年8月,我就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分管电视剧生产和文艺部的工作。当时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不知什么原因,台里已决定只发给电视剧工作人员基本工资,连办公费和生产资金都需要自筹。面对如此困境,在我上任的第一天下午,便召集了电视剧中心所有导演和编剧,动员他们创作粤语短剧。因为我经过几年的了解,知道这支队伍的特点,他们创作粤语短剧还是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尽管当时他们犹豫和彷徨,但在我反复地动员之下,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诞生了五个短剧剧本的故事大纲。我慎重反复地推敲,决定扶持由三位女编剧——王萍、王丹丹、许丹华创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我最为看重的是这个剧本的人物结构:广州西关康家老两口有四个儿子,先后娶了四个外地的媳妇……它可以派生出多少精彩的故事啊!
对于这部粤语短剧,我倾注了热情与心血,而对剧本的要求也非常具体,把剧本的样式定位为“粤语系列轻喜剧”,每集时长为23分钟,两集完成一个故事,而故事必须与时代同步……
经过一年半的筹备,终于在2000年4月18日顺利开拍了。谁也没想到,该剧的开拍开启了中国电视剧系列短剧的先河,长盛不衰,至今已17年过去了,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已播出了3400多集,创造了中国电视剧连续播出的奇迹。一个好的剧本、一部戏,挽救了一个单位,创造了20多亿元的广告价值。由此可见,一剧之本,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