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伟 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于金伟 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于金伟,女,1965年3月生,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播出运营者。曾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发行科科长,北京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副主任(主管电视剧),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工作主任助理(负责制、购、播业务)。现任北京华熙泰和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代表作品:《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永不磨灭的番号》《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个人荣获第十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制片人称号(2014年)。

我从1990年开始,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那时候全国好像就两家影视制作公司,一个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另一个就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那时候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叫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隶属于北京电视台的下属事业单位。当时的中心主任由北京电视台副台长李牧兼任,中心副主任则是郑晓龙导演。

当时中心办公地点就在北京航天桥西南角的两排简陋小平房中。但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那个地方真的是人才济济,后来中国影视界很多“大神”级别人物,好多都出自那里。这样想来,当时20多岁的我能有幸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他们一起工作,还真是幸运。

1992年中心拍《北京人在纽约》时,全程在美国取景拍摄,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电视剧制作业的一大壮举。不仅拍摄如此,中心领导们也是艺高人胆大,刚从中国银行贷了款,就去美国投入紧张的拍摄中。也正是如此,后来发生的故事,现在想起来,还真是让人有点儿“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惊心动魄之感。

拍摄过程的趣事在这里就略过了,这里主要说说拍戏回来,因钱生出的一件万万想不到的故事。

原来彼时拍戏,年轻的中心领导们贷好了外汇(美元)就浩浩荡荡地去了纽约。等拍完戏回来,还没到播出开庆功会,“咣当”一声,天上掉下来一个惊雷,把所有人都砸蒙了——国家调整汇率了,还款时的利率和之前的贷款利率比几乎是翻番儿了!也就是说,要多拿出一倍的钱,才有可能还上之前的贷款。可那时候,中心早已和中央电视台签完了发行合同,按照合同上的价钱,还这个贷款是百分百不可能了。面对这个突发情况,一时间,大家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那时候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人可真是个个有干劲的年轻人,大家个个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想辙,希望能够还上这笔巨额的贷款,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虽年轻且资历尚浅,但作为中心发行负责人,我不仅要将这件事解决,还要把这件事解决好,经过冥思苦想,我想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法子。

就在我去找领导汇报工作时,看到中心领导(也是这部戏的导演)郑晓龙正在办公室踱来踱去,我便忐忑地向他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既然央视的合同已经签订,想要争取更多的价格和更好的条件可能性已经很小了(那时的电视剧市场完全是买方垄断的市场),那么,能不能让咱们这部发央视的电视剧,先发给五家省级电视台,在央视播出之前播出或者同步播出(这种做法当时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又算了一下价格,即便如此还是不足以弥补外汇的差价。所以,我又大胆提出,在央视播出后,全国省级电视台再播出一次。这种播出模式之前从来没有过,此举可以说是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这个举动的初衷,一方面算是被逼无奈之下的“穷则思变”;另一方面,这部《北京人在纽约》再次播出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剧需求。至此,我预测这种模式是可行的。有了这个大方向后,我心里镇定了许多,随后又大概测算了一下,虽然不敢说能百分百还上贷款,但是已经很接近目标了。而且,我们也终于有了可以和“甲方”中央电视台谈判的筹码。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发现合同条款里根本就没有针对先发省级卫视优先播出及二轮播出相关的限制,况且“五家省级卫视可先于或同步与央视播出”在当时也是个业内不成文的惯例,没有任何台对此提出过异议。综合了这些因素,让我对这个方案可行性和谈判价值的信心大大提高。

众所周知,那时候电视剧市场化还处于启蒙阶段,电视剧购销合同就是简单的一两页纸,和现在动辄十几页、几十页的播映权合同没法比,很多业内没有发生过、遇到过的情况是不会被合同所约定的。不像现在的电视剧购销合同,经过多年多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甲乙方斗智斗勇后,早已在合同中对各种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状况曲尽其详地做了“围追堵截”式的约定。如果放在今天,这方案是根本无法实施的。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让优质剧的制作公司和平台有了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领导同意后,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悄悄地完成了和五家大的省级电视台的优先播出合同及全部省级电视台二轮播出合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都是我在很保密的情况下快速完成的。

拿到所有合同后,郑晓龙导演就揣着这些极具“分量”的筹码,约了中央电视台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沟通。

不出所料,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央视在播出《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堪称时代经典的大剧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对于我们制作方、播出平台和观众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局。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央视首播这部剧时,在屏幕上飞了行字幕,大意是这部剧央视是独家首播,二轮发行权也归央视。这应该是电视剧第一次有“二轮播出”这一概念。当时的我看到电视上这字幕时,会心地笑了。

后来,当中心把1000万元贷款还给中国银行时,银行负责人说:“真没想到你们居然按时足额地还上了,这可以说是个‘奇迹’。”

时至今日,已经退休多年的中心计财部主任还清楚地记得银行负责人的话,而我也清楚地记得当时在郑晓龙导演带领下,创作团队的每个人为这部剧付出的各种艰辛与努力。

在中国电视剧60年之际,作为一个从业近30年的影视行业工作者,我想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影视行业也随之发展与进步着。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电视剧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影视剧的创作不论在政府支持还是创作环境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制作团队的整体艺术水准、设备设施、技术更新、资本储备都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回首往昔,我希望我们能够谨记影视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根本,保持对于这个工作的敬畏之心,为观众、为电视剧行业带来更多、更优质的作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