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任重道远,坚守信念

李 波 任重道远,坚守信念

李波,男,1962年3月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编剧、导演、演员。广电影视联盟信息咨询部部长,璞真宇麟传媒(东阳)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市儿童艺术剧团演员、导演。曾任杭州银江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梦湖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代表作品:《战寇》《大明按察使》《火线》《军刀》《大理公主》。个人荣获“五个一工程”突出贡献优秀青年演员称号(2002年)。

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我14岁当兵,转业后到一家国企当了老总。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去剧团当了演员,从此在舞台、影视行业中扎根立了足。几十年间,从舞台走到荧屏和大银幕,我参演的多部作品获得了观众的口碑和业界的褒奖。可我始终认为,演员的职责主要是把戏演好,把人物塑造好,除了对自己角色的发挥,少有进行创作的机会。在这个圈子待久了,故事看多了,角色演多了,自己也就开始产生很多对于文艺的理解和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寻找机会、寻求转型,逐渐从演员转战幕后,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于是我担任了电影《李忠权浴血柴胡栏子》的编剧、电视剧《大明按察使》的执行监制,以及电视剧《战寇》的总导演和总制片人。

从参演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3年。作为一名专业演员,为观众也塑造了不少成功的角色形象,《战寇》中的刘念北、《大明按察使》中的吴之问、《军刀》中的老柳、《火线》中的吴天等。33年间,我完成了从演员到编剧、导演、制片人、传媒公司董事长的身份转变。扎根影视行业33年来,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文艺工作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行业的热爱,对文艺的情怀,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回顾自己走过的这33年,正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中国电视剧突飞猛进发展的33年。记得1992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电视剧《佤山抗日游击队》的拍摄工作,为了能较真实地再现当年阿佤人民奋勇抗击日寇的情景,传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导演王连平的带领下,全组人员自带行李在偏僻的阿瓦山寨安营扎寨。所有人都住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平房里,睡的是地铺,自己开伙,用自带的发电车照明……由于拍摄景地在大山上与镇上还相隔40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有时候一个午餐肉罐头、一只火腿肠竟都成了香饽饽……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仍挡不住电视人的创作热情。在这里没有待遇上的高低之分,有的只是兄弟姐妹之情,还有最珍贵的电视工作者和艺术家的良心及社会责任……

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当该景地的拍摄进入尾声时,我们遇上了大的地震,而且震中距我们的驻地只有十公里!记得,当时是晚上7点多钟,我们刚艰苦地拍完一场“镖牛”的大戏,作为副导演和主演之一的我正坐在门口和几位演员在商量第二天要拍的戏,突然听到地下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沉闷的滚雷声,紧接着整个大地便在轰隆声中剧烈地摇晃起来,“地震了!”有人大声地喊道。我们几个像箭一般窜到了空地上,剧烈晃动的大地让我无法站立,只能趴在地下任随摇摆……轰隆声渐渐地远去,大地似乎恢复了平静。

“有人受伤吗?”“我们这间房塌了半边。”“我们屋里的墙裂了个大口子。”“到底是什么情况啊?”大家惊慌地互相查看询问着。仿佛是大地在跟我们开玩笑,就在大家惊魂未定时,那沉闷滚雷声又一次由远而近地传来了,原来是余震!村支书过来告诉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距我们直线距离十公里的山下缅甸一方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眼看着就要转场了,可偏偏让我们碰上了地震。万幸的是我们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太大的损失。可多次的余震和倒塌的房屋,还有不明的情况,让大家只能在拉好篷布的卡车里等到天明。

天终于亮了,本以为全部人应立刻逃离这个“不祥”之地,可不曾想王导让我先带着大部分人撤离,他自己则带着摄像和其他几位老师还有个别演员扛上机器再去抢拍一些镜头和戏,我当时就蒙了。后来,在和王导的聊天中才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职责、良心、社会责任。从此,这沉甸甸的八个大字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陪伴我至今。

光阴似箭。一晃,中国电视剧已走过60个春秋。如今,电视剧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戏能影响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做好戏,出好作品,树好人,传播正能量,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们这代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中国电视剧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