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森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使命:“把主旋律拍好看了”

李培森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使命:“把主旋律拍好看了”

李培森,男,1947年11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曾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经理。直接参与主持策划(监制)的电视剧有几百部(集),代表作品:《苍天在上》《咱爸咱妈》《香港的故事》《东周列国》《太平天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嫂娘》《情深深雨濛濛》《江山》《省委书记》《刘老根》《记忆的证明》《浪漫的事》《任长霞》《吕梁英雄传》。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出品人称号(2011年)。

我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担任主任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主任陈汉元讲过的一句话,他说:国家队(当时业界称剧中心为国家队)的任务就是“把主旋律拍好看了”。汉元同志是个很有才华和思想的人,这句话看似很平常。弘扬主旋律不是新课题,但“把主旋律拍好看了”却有着特定的实际意义和辩证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主旋律一般不好看,好看的一般不是主旋律。那么“把主旋律拍好看了”就是一种使命和挑战。我是在逐步理解这句话的过程中开始了剧中心的领导工作。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央视的电视剧制作机构,所生产的电视剧主要在央视播出,央视的地位决定了我的工作性质和任务。

当时我们剧本的来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内部自己创作、策划、开发的;另一类是社会自然来稿。我们很受刺激的是凡是平庸之作、概念化之作大都投向了我们。来稿一般还附有一封信,大意是:某某领导,我创作的这部作品是主旋律,非常适合剧中心拍摄。潜台词就是剧中心是这类“主旋律”的制作中心。多善意的讽刺呀!误解是误解,但现实还是很残酷的。在市场化的电视剧竞争中,题材是很重要的竞争因素。从题材而论,革命历史戏、英模人物戏、改革开放戏、工业题材戏、农村戏,要去同武侠戏、戏说戏、穿越戏、搞笑戏来竞争,前者需要一些特殊功力。所以说“把主旋律拍好看了”是一个不低的目标,是那些年我们全体剧中心人不断攀登的高峰。

翻翻剧中心的成绩单,除了有我们的看家大戏四大名著之外,主旋律作品是非常耀眼的。如《夜幕下的哈尔滨》《蹉跎岁月》《走进暴风雨》《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它们代表了剧中心早期的辉煌。

我们是后来者,面临的是机构改革、制播分离,不拍主旋律,这个中心没有存在的必要,主旋律拍不好,生存不下去,所以能不能“把主旋律拍好看”是当时剧中心生死存亡的严峻课题。

至今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剧中心人没有辜负使命,没有辜负时代,大家大步跟进,走进市场,没有落伍。在那个机制转换的年代,我们仍然有一张耀眼的成绩单。一部部好看的主旋律作品代表着剧中心走进了新时代。《苍天在上》《咱爸咱妈》《香港故事》《中国命运决战》《9·18大案纪实》《特殊使命》《人间正道》《大雪无痕》《刘老根》《省委书记》《记忆的证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任长霞》《戈壁母亲》《浪漫的事》,这些作品代表着剧中心传统特征。一是主旋律,二是好看。口说无凭,有收视数据为证(那些年没有假数据)。

《苍天在上》是严格意义上第一部反腐剧,触及了省级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当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创作者有胆有识。

《9·18大案纪实》用纪实的手法,拍了一部真实的大案,其手法、风格、式样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视极佳。

《刘老根》让东北二人转和赵本山本人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次次掀起收视热潮。

《任长霞》是一部真人真事的英模片,标准主旋律戏,在央视一套播出创造高收视率,社会反响强烈。该剧从央视一套播出后又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接着重播,仍然创八套高收视,该剧当年获国家多项大奖。

那些年是剧中心高产年份,是一段值得骄傲的岁月,好看的主旋律作品使剧中心立住脚,一路前行,在动荡的改革时期没有销号、出局,使剧中心这个老机构在动荡中赢得了缓冲和转机,一大批老艺术家得以妥善安置。在不断巩固发展中,剧中心不断成为上级特殊拍摄任务的指定生产基地,使剧中心还练就了一手特殊的本领,能够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类题材的电视剧创作。题材角度、主题提炼、人物把握(虽然有些很敏感),我们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叫“二老”满意(二老即老同志、老百姓)。我们这一系列创作套路很难上升到理论,但对于当时立身于主流媒体中的制作团队,这些都是看家的本领、生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