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 我与电视剧20年

张 炜 我与电视剧20年

张炜,男,1961年2月生,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对外经贸大学EMBA。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青岛名扬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曾任青岛名扬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作品:《耳光响亮》《我们的八十年代》《厂花》。作品荣获第二十八、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剧20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度优秀电视剧,全国总工会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奖,山东省第九、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

回顾个人的职业生涯,我很庆幸能够投身中国电视剧产业,作为一个从业者,亲身见证了2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产电视剧只有一两千集的年产量。随着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各地电视台得到迅猛发展,黄金档主要是中国港台剧的天下。那个时候,我从青岛电视台辞职创办广告公司,并试图做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事情。我相信,文化产品必将与市场结合,通过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中国与韩国建交后,一部韩剧《爱情是什么》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注意。我们率先联系韩国KBS国家电视台,买断了《海外新娘》引进中国的译制和发行权。后来又引进了韩剧《生命花》。这两部剧的发行轰动一时,在各电视台获得好评,从而帮助我们建立了全国发行网络,也见证了韩剧在中国乃至亚洲的迅速崛起。

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限制海外引进电视剧在电视台黄金档的播出,极大促进了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我们开始转向国产电视剧的发行。这期间买断发行的电视剧《耳光响亮》,根据广西作家东西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文革”结束后,一个家庭的变迁和一个女人的命运,折射了时代的巨大变化。该剧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后,获得广泛好评。英国《金融时报》专门报道了这部电视剧在上海播出的盛况,认为这部电视剧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于改革开放20年生活变迁的反思。

2007年,我们开始创作怀旧情感大剧《我们的八十年代》,意图从工厂车间的一线班组,反映80年代年轻工人的精神风貌,从而折射那个时代的激荡风云。这是我第一次从发行进入创作拍摄,而且是一个冷门的题材。在此期间,我和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剧本大纲五易其稿,主创人员经过多次激烈交锋后,明确了创作方向;拍摄资金没有着落,只好在临开机前请大学同学慷慨解囊,加上自己抵押房产银行贷款,凑齐了拍摄资金。发行时,依然备受质疑。结果,在电视台播出后,广受好评,收视率超过当年几部热门电视剧,并客观上带动了一批怀旧电视剧题材的创作热潮。

《我们的八十年代》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有感而发,调动了内心深处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我和编剧、导演都是同龄人,那个难忘的时代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生命中的灿烂记忆。剧本创作阶段,我跟编剧分享了许多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尤其是大学班长跟我讲述的他当年的情感经历;再加上编剧李青老师出身工人,心目中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早就想把当年的工友们搬上荧屏;导演曾晓欣当年也在工厂积累了丰厚的生活体验,甚至还保留了很多当年的服装和道具。所以,无论是剧本,还是现场拍摄和演员表演,都十分逼真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内核。

为了表现“八十年代”的时代质感,我们颇费周折后,选定了青岛染料厂老厂区作为拍摄的主场景。这个厂区最早是日本人创办,到20世纪80年代是工厂最为辉煌的时期。此后,这里没有经过任何改造,完好地保留了80年代的独特氛围,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似乎还凝固着80年代的阳光,80年代的歌声……作为制片人,我还动员亲朋好友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旧服装,动员老母亲借给剧组家中保存完好的“蝴蝶牌”缝纫机、“三洋牌”单卡录音机、搪瓷茶缸等老物件。

没想到的是,作为一部怀旧电视剧不仅受到了中年人的喜爱,还收获了年轻人的青睐。也许,是年轻人同样的不羁打动了他们,是剧中的真情感染了他们。有人反映说,很多大学生在宿舍里,一连看了几遍。

接着我们又创作拍摄了《我们的八十年代》的姊妹篇——《厂花》(又名《女人如花》),获得了更高的收视反响。《厂花》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同时上星播出,开创了两家国字头电视台的先例。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收视率也是大获丰收,很多电视频道收视率是平时的两倍。

从发行来看,我经历了电视剧市场20多年来几次大变迁。从最早电视台节目交换播出,到90年代中期进入节目购买阶段;从港台剧充斥黄金档,到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黄金档只能播出国产剧,从而大大刺激了电视台对国产剧的需求,也刺激了国产电视剧产量与品质的飞跃发展。2002年,总局开始对社会制作机构发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标志着民营制作机构可以合法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

那个时候,电视剧是一个小圈子,北京、上海、四川的交易会以及每年有省级台和市级台分别轮流主办的行业聚会,兄弟姐妹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行业信息,完成节目交易。当时电视台的竞争只限于当地各台之间,基本都能在默契中达成平衡。

进入2009年,电视剧行业进入了产业化的爆发期。有两个标志性事件:第一是华谊兄弟作为创业板首批股票闪亮上市,标志着资本开始强力介入影视产业,并且推动大量新公司、新团队进入,整个行业规模进入快速发展期;第二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四家卫视同步首轮播出,因个别卫视在约定的当日凌晨抢播,卫视之间的竞争浮出水面,成为社会话题。这标志着卫视台因为电视剧购买和排播能力,开始分为不同阵营,逐渐拉开档次。正是因为上游资本的强力介入和下游电视台需求的拉动,电视剧投资规模和成本也进入高速增长,导致电视剧的产业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省级台购片人员坐在一起把酒言欢的局面了,他们从同门兄弟变为残酷的竞争对手。发行公司也不再是熟人的天下,大量的新面孔不断冲破原来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则,出现了各种新的电视剧营销方式。

经过几年高速发展,2014年,随着总局“一剧两星”政策的出台,电视剧进入了一个产业化的调整期。这个时候,电视台的阵营已经基本清晰,二三线电视台广告下滑,购片已经显现疲态,欠款日益严重;一线卫视台面对视频网站的冲击,也开始收缩战线,集中资金抢购大明星和有话题的大制作电视剧;与此同时,视频网站高歌猛进,巨额投入抢夺优势电视剧资源,同时又积极探索付费播出新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开始颠覆传统媒体的既有格局。于是,电视剧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导致发行市场出现不正当竞争。收视率遭到污染,拍摄成本居高不下等。

从那时起,这场新旧传媒之间的革命还在进行,并且日益深化。这是时代发展使然,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口结构的变化,科技发展带来的媒体革命,我们必将目睹电视剧从无序走向新的有序发展。

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亲历并且见证了中国电视剧20多年的发展,犹如一部史诗大剧,悲喜交加,波澜壮阔,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