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博 坚持文化自信,塑造时代精品
孙昌博,男,1972年1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投资人、出品人、制片人。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制片与发行委员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代表作品:《好先生》《红旗漫卷西风》《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舰在亚丁湾》《张小五的春天》。作品荣获第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优秀电视剧。个人荣获曲江新区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个人突出贡献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高度,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行动纲领。我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对行业进行如下思考:
注重影视品牌打造和维护。我所在的陕文投影视公司自成立以来投拍50多部电视剧,4部电影。14部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多部在浙江、东方、江苏等全国一线卫视播出。其中5部在央视一套首播,9部在央视八套播出,有多部作品荣获“飞天奖”“金鹰奖”等行业最高奖项。电影《推拿》荣获第六十四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第五十一届台湾金马奖6项大奖等国内外奖项共计24项。公司总投资额和播出量约占到陕西省内半数以上,对影视陕军品牌的打造和维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注重当地原创资源的梳理。充分发挥陕西省历史、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成立陕西电视剧剧本原创中心,通过自主策划、对外合作、委托创作等方式,先后孵化出20多个陕西题材影视剧项目。其中,讲述陕西军民抗战的革命历史剧《兵出潼关》已在央视八套播出,首次反映西北革命根据地照金的《红旗漫卷西风》已在东方卫视独播。另外,还有多部陕西题材作品正在研发创作中。
注重主旋律题材剧目打造。在陕西省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陕文投影视公司基于多年来红色题材影视剧策划制作的经验,专注主旋律题材打造,成立了陕西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剧本原创基地,整合全国的优质资源,推进成熟项目进入投资生产阶段,让更多的优秀主旋律题材影视剧亮相荧屏。
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抓。习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我们做的都市爱情题材《好先生》、谍战轻喜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都是通过小人物的成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向观众传递正能量,受到了观众和学者的一致好评,收视效果好,经济效益显著。
我从事影视业的这些经历,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好的作品需要精品理念的支撑。作为从业者,不盲目跟风,不哗众取宠,踏踏实实做内容,是我们所应该坚持和崇尚的。艺术的创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更是求实、创新、严谨的综合体,我们将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和为眼前利益敷衍了事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不辱文化使命与担当。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继续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杜绝雷剧的生产,坚持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塑造精品主旋律作品。当下主旋律电视剧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但艺术性显著的,同时令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高质量作品仍为少数。主旋律题材因其思想性突出,大背景被人所熟知,但其只有宏大的主题是不够的,应多方位地去思考如何让作品贴近观众的情感,一定要将各种资源处于最佳的配置状态,再着手开机拍摄。
遵循市场创作规律。艺术的创作是每个环节的综合,缺一不可。尊重市场,高度信任主创团队,给编剧、导演、演员等自由的创作空间,精心选择团队,不盲目跟风投资,不哄抬演员价位,将资金真正用到需要的地方,追求制作精良,努力还原时代质感,反映真实生活变迁。
国家加大对文艺工作的支持,这是中国影视行业发展最好的时代,我有幸从事这个行业。2017年,我们拍摄了都市情感剧《恋爱先生》和红色革命剧《红》,2018年一、二季度已经在卫视播出,收益良好。我们目前正在研发创作的项目有反映中国大国担当的维和题材剧《蓝盔》、反映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讲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中国制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初心》等。我们将牢牢把握机遇,一如既往地坚持弘扬主旋律,彰显主流价值,并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