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楚 18个人的路

胡大楚 18个人的路

胡大楚,男,1942年12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通信学院。出品人、制片人、播出运营者、编剧。曾任武汉电视台副台长,武汉电视艺术中心主任,武汉影视艺术公司副董事长兼艺术总监,浙江九歌影视艺术文化公司总经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担任编剧的代表作品:《汉正街》《儒商》《走过柳源》;担任出品人、制片人、监制的代表作品:《旗舰》《海棠依旧》《西部警察》《车间主任》《向警予》。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个人荣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全国电视荣誉监制称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提名奖,中南地区金帆奖优秀编剧奖,湖北省优秀编剧奖。

武汉电视艺术中心是1986年脱离武汉电视台以后成立的。当时,就18个人。2007年我退休,还是18个人。其中,有5人已是正高,4人为省市级劳动模范,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副高,4人获国家级“飞天奖”专项奖。20多部戏获国家“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南地区“金帆奖”及省、市级等奖项,一人支援公安部金盾影视中心,一人支持深圳影视艺术中心,一人支持海南,一人帮助宁波建立电视艺术中心。他们为全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分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纪念中国电视剧诞辰60周年的时刻,回首这18人走过的路,真是感慨万千。

武汉市电视台是1983年成立的,我当时是主管全台全部内容生产的副台长,兼任电视艺术中心之前,我主持拍摄了两部电视剧。一部是描写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主席如何告诉儿媳妇刘思齐的戏,片名《父亲》。表现毛泽东作为父亲、领袖的情怀和胸怀,第一次让全国人民看到毛泽东在荧屏上落泪和悲愤。1984年6月3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反响极好。1984年又拍了6集电视剧《向警予》,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首获当年“飞天奖”。应该说,在电视艺术中心成立前,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实践和基础。

电视艺术中心成立的时候,没有办公用房,仅有两台老旧的机器,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虽然号称财政全额拨款,但仅够发人头工资及部分基础的办公支出,根本没有可用于拍戏的额外资金。出路在哪里?我们一连开了两天的会,决定了三条:一是从行业片起步,用社会,吃社会,赤手空拳起家。二是确立十二字方针,即“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走正路”。三是实施人才培训计划,有的要上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有的要上电大和成人大学,解决文凭及相应的专业培训(如财会等)。读电大及成人大学学费先由本人垫付,一旦合格毕业,即由中心全部报销。

当年全国只有一个深圳特区,我说:武汉不是特区,但我们中心可以成为“小特区”。为什么要从行业片起步呢?原因有两条:一是当时电视剧没有买卖市场,只有台际交换,是无偿的,中心没有荧屏,也没有广告收入,我们不能走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路;二是拍行业片可以找企业要钱,甚至找政府的有关部门要钱,各个企业,各政府部门的章是分散的,我们可以将分散的印章组合起来,就有钱、有物、有车了。在这一点上,有人曾有疑问,认为行业片是低级的,上不了艺术、文化的大堂。其实,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社会的,也都是特定行业的,只要我们从行业中找到与社会、艺术的接口,创作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就能拍出有艺术水准、社会意义的作品。

这条看似“低级”的路被我们走通了,而且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效益。《工程师们》《白栅栏》《汉正街》等一部部投拍,一部部打响,市级奖、中南地区“金帆奖”“飞天奖”各种奖项随之而来,连市长也亲自给我们颁发奖金,当然也引起了央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及中国视协的重视,中央各大报刊及影视评论界都为我们发表了很好的评论。

就这样,我们中心变样了,有了固定的办公地、必需的交通工具,更新了两套拍摄及后期制作设备,每个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提高了。

随着上海、四川全国电视节的举办,电视剧也逐渐走出了有市无价的困境,我们感受到这个变化,毅然地走进了电视剧市场。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也有自制电视剧生产管理的经验,以及从拍行业剧积累起来的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胆识和必备的社会影响。从1992年起,大踏步地走进了市场这个更宽、更有生命力的大舞台。

当时没有现在盛行的“众筹”一说,而我们走的正是“众筹”这条路。虽然我们有一定的资金基础,但仍十分单薄,根本经不起风浪,怎么办呢?为了走向市场,只有走合拍这条路。而当时的合拍,就是今天的“众筹”。十余年来,我们在合拍中都比较主动,基本原因是我们抓剧本创作下的功夫大,效果好,一出手就基本做到八九不离十,参与投资的人多。再就是导演、摄像、灯光、音效力量较强,让作者放心。这样,《汉口往事》《儒商》《西部警察》《车间主任》《我在生活》《吴天祥》《一九八四·中国劳工》《上海轮十二月》等一批连续剧接连出炉。王大鹏、巴特尔、安健、钱五一、李云亮等一批导演引起业内普遍关注,成为有巨大吸引力的名导磁场,对好剧本、好演员形成了足够的磁场效应。为了形成“小特区”,我与录音师格日勒达成协议,由他购进一整套专业录音设备,中心出资一半,成立格日勒录音工作室,直接走向市场。他除了完成中心交办的项目外(按时按量在中心投入中扣除),可直接向外独立接活,效益归工作室,与中心无关。经过几年的实践,效益很好。遗憾的是,这个经验还没有来得及在灯光、后期等方面推广,我们的工作发生了变化,就戛然而止。

时间到了1989年,经我们与四川电视台李达明商议,提出了打破地域界限,组合有实力的电视剧生产单位,成立联合体的设想,目的在于聚集各方力量,占领市场高地。这一设想得到了央视影视部的支持,湖南的张光前、广东的赵成海、上海的孙雪萍及长春台先后参加成立“东西南北中”电视剧制作联合体。先后拍摄制作了电视连续剧《一级恐惧》《走过柳源》《儿科医生》等。其中《走过柳源》获得“飞天奖”一等奖;《一级恐惧》还没有关机就被中间商购买版权,我们投入成本300万元,成交价500万元,而中间商卖出1200万元;《儿科医生》也获得“飞天奖”。遗憾的是,这些合作者先后到了退休年龄,联合体事业也就停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中心18个人走过的路,这条路走得很苦,很艰辛,当然也很享受,也充满快乐。虽然感悟很多,但对我个人来说,有两条很重要:一是电视剧行业有时也是个充满虚幻光环的行业,一些人其实没有做什么也得到了不少虚名和光环,并利用这些做了不正当的事,这是正规市场不容的;二是电视剧行业从本质上讲是带温度的残酷,电视剧的发展从根本讲靠创新,一日不创新,一日被淘汰,即使你有昨日的温度。很庆幸的是我成功地抓了几个第一,即第一部反映个体户艰难创业的电视剧《汉正街》,第一部国产灾难电视剧《一级恐惧》,第一部反腐电视剧《走出柳源》,第一部反映高科技人员下海经商的电视剧《儒商》。当然,这也是我们18个人的共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