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闻樱 有爱在心,艺术生命常青

东方闻樱 有爱在心,艺术生命常青

东方闻樱,女,1963年2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演员。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代表作品:《走过斑马线》《省委书记》《女子监狱》《戈壁母亲》《中国1921》。作品荣获第九、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三、二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第六届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称号,第七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经意间,我进入影视行当已经30多个春秋。那些青春芳华的经历已然定格在光与影的世界里,开始渐渐模糊、褪色,成为旧时时光;而那些心中的感悟,无论快乐幸福还是忧伤苦痛,却珍藏在心底,一路走来,如影随形,始终亲切地伴着我的成长,永远鲜亮。

少年时我就喜欢上了影视艺术,15岁开始当演员,从事舞台剧和影视表演。20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后“解冻”的大批优秀的中外电影,是我最初的观影片库。《青春之歌》《甲午风云》《英雄儿女》等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着我,我憧憬着自己也能够塑造出令观众喜爱的形象。

在最初的几年中,我对影视制片人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热衷于当一名好演员,甚至期望去做导演。为此,我去中央戏剧学院跟白栻本老师学习导演,学习影视创作,提高文化艺术水平,同时也尝试当过纪录片和电视短剧的导演。我很幸运,在出演了几部影视剧后,20岁那年我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红楼梦》剧组选中,扮演“探春”这一角色。这部以后被称为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获得了当年“飞天奖”特别奖的殊荣,代表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平。随着热播和常播效应,我也成为观众熟知的影视演员,领略了镁光灯下走红地毯“星光灿烂”的光鲜与荣耀。

也许和我的性格特征有关,在《红楼梦》大获成功之后,我却没有顺着演艺之路走下去,而变得更为理性,萌发了从台前转到幕后的愿望。记得那段时间与包括《红楼梦》顾问团队一批大师级先辈们的忘年交往中,我的从艺之心开始变得沉甸甸,艺术追求开始转向,心中有了更大的抱负,或者说更大的“野心”:我向往着由自己选择一个热爱的影视项目,管理一个创作团队,协调诸多艺术工种,创作出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尽管这种想法当时并不实际,但一经产生,就让我心向往之、义无反顾。

这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想做的事,正是制片人所为。接下来我研读了许多和制片有关的书籍,了解制片的常识与规律。记得美国电影《乱世佳人》制片人大卫·塞尔斯年柯的制片经验,对我的影响很深,他能够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艺术主张贯穿于全片的制作过程,甚至不惜更换了五任导演,仍然让作品风格和艺术质量一以贯之。我逐渐认识到,影视创作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和工程,一个优秀制片人应该成为躲在幕后又站在作品顶端的那个人。他们是懂艺术的经济师,是懂管理的艺术家,是懂创作的工程师,是懂各艺术门类的指挥家,还是懂得社会的思想家……尽管那时在中国影视界中做制片人的女性极少,更何况像我这样一个只有20多岁、演员出身的“小女子”?但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志当存高远”是我的信念。

当时我的正式身份是央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的演员。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国内最大的国家级电视剧专业机构,已拍摄过《红楼梦》《西游记》《末代皇帝》《努尔哈赤》《宋庆龄三姊妹》《唐明皇》等大型电视剧,拥有任大惠、靳雨生等业内享有盛誉的大制片人,轮不到我这样的小字辈出手担当重任,甚至连做一个制片主任的可能都没有。于是我就主动出击,到电影界去闯荡。我先后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合作,去实现自己当独立制片人的梦想。

我一连做了五部电影,从筹措资金、组织拍摄、后期制作到销售拷贝,一切都亲力亲为,体验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磨炼。记得拍第一部电影时,资金不足,我决定贷款拍摄。我与一家刚刚成立的民营银行负责人激情澎湃地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构想,唤起他的热情,又虚心请他给我一次次讲授金融课,终于达成了共识。当时电影还是用胶片拍的,要卖拷贝,如果一部电影卖不出100个拷贝,就会亏本。为了收回成本获得利润,我就和发行界的朋友一起,想办法打开销路。很多次,为了卖出拷贝,我们在酒桌上拼酒。有一次对方看我身单力薄,又是女性,不胜酒力,就故意提出喝酒以决胜负!多喝一杯就多买一个拷贝,没想到我豁出去不怕喝得酩酊大醉,也要拿下销售指标,结果自然是我赢了!当影片如期上映后,我坐在影院里,心潮起伏、五味杂陈。但艰难险阻未能阻挡我的前进,我不服输,不愿输!

我的电影制片经历在业界逐渐有了影响,也被我们单位的领导看重。1995年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召开制片人工作会议,让我在会上讲述了做电影独立制片人的经历和战绩,赢得了领导与同行的高度好评。自此开始,我也获得了在剧中心拍片的“资质”,能够给本单位拍片,成为央视电视剧中心制片人,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下决心努力工作,拍出好的作品,不辜负领导和同行的期望。

我担任制片人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叫《金猴小队》,是一部只有8集长度的儿童剧,没想到这部小戏竟让我差点翻了船。由于我对电视连续剧和电影表现的区别认识不足,低估了拍摄儿童剧的难度,加上选择主创有误差,使拍摄陷入困难,拖延了周期,直到深秋时节才开始到青岛海边进行拍摄。海水很冷,有几场戏孩子们要泡在海水中进行拍摄,有一定的危险,但小演员们纯真的创作态度令我感动,当看到他们上岸后嘴皮被冻得发紫,脸色发白的情景,我再也忍不住冲上去抱住孩子们号啕大哭,和孩子们哭成了一团!此刻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制片人的重大责任。记得这部剧最终在央视播出时,我心花怒放地给小朋友们家长发信息,通知他们观看。这部戏获得了翌年的“飞天奖”三等奖,我和小演员们也成了忘年的好朋友。多少年过去了,过去他们叫我妈妈,现在叫我东方阿姨,情深意长而难以忘却。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电视剧制作的国家队,把主旋律拍得好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剧中心把重大现实题材长篇电视剧《省委书记》的拍摄任务交给了我。此剧由陆天明担任编剧,大胆地以“省委书记”这一鲜为人知的领域为题,表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赤诚信念与作为;剧中讲述国企改革和反腐领域的故事,敏感而重大;塑造的人物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工人,现实感强烈;场景众多,拍摄难度极大。接到剧本后,我倍感使命千钧在身,全身心倾情投入。为了遴选推荐最合适的导演,我接触了国内八位顶级的导演,分析他们的作品,研究他们的创作手法与状态,拿出推荐意见,报请剧中心领导拍板。在确定由苏舟执导后,我们一起反复研究剧本,使之在二度创作中得到提升,同时遴选最有魅力的主要演员。为了实现剧中典型环境的真实可信,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搭景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甚至在“中南海”拍摄了一场戏。《省委书记》于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

我始终认为,独具慧眼发现最有价值的创作题材是制片人的一个基本功,它既体现思想、艺术水准和审美导向的判断,也体现对电视剧市场效益的判断。为了抓到最优秀的剧本和题材,我不断地扩大阅读量,发现独特的选题,一旦认准就抓住不放。

2006年我看到了一部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讲述了新疆建设兵团一位独特经历的女性传奇故事,小说仅有六万字,但我从中看到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故事里人物命运所包含的生动而强烈的戏剧含量。我激动不已,立即推荐给剧中心领导立项,但一时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我就一次又一次反复宣传和催促,直到领导加班阅读了小说,也深被打动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经过了一年的剧本创作和八个月的拍摄,我们把一部闪烁着光芒的长篇电视剧《戈壁母亲》献给了广大观众,并收获了众多奖项。

在剧中心担任制片人的20多年中,我先后制作了12部连续剧。它们的名字是:《金猴小队》《双筒望远镜》《华丽瞬间》《走过斑马线》《省委书记》《女子监狱》《老人的故事》《戈壁母亲》《中国女法官》《莲花雨》《中国1921》《农民篮球队》。在这些剧集中,都没有我扮演的角色,但是我熟悉这些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那里同样倾注着我的心血,留下我青春的风貌,记录着我无悔的志向。每当想起在记录伟大时代的荧屏上也有我奉献的花朵,我倍感幸福,无怨无悔。我感恩时代,感恩家教,感恩组织对我的培养,感恩启蒙和扶持我的先辈和友人……

回首往事,做制片人也留下了不少遗憾。2004年我曾担任电视剧《中美1972》的制片人,这是一部讲述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开启了中美关系新纪元的故事,它是我担任制片人以来最钟情、最令我激动的一部重大国际题材的作品。当时剧本创作已基本完成,非常精彩,我带着主创团队赴美看景,选择尼克松、黑格等演员的工作已经完成,就等着做开机准备了。但最后由于某些原因,未被批准投拍。这让我特别遗憾。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仍在期待,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仍然由我担任制片人,拍摄这部具有巨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电视剧。

展望未来,我仍然期盼着飞翔。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我觉得自己初心未改,充满着开拓的勇气和激情。

我是一个心中有爱的艺术工作者,对党、对祖国、对时代、对人民、对艺术,都充满着无尽的爱恋。

我常对自己说,有爱在心,艺术生命就会永远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