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年 一顶轿子抬市场
田红年,男,1968年11月生,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播出运营者、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曾任山东电视台节目购销中心主任,山东电视台节目购销中心项目部主任,浙江艺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现任其时(上海)文化有限公司总裁。代表作品:《搭错车》《继父回家》《北风那个吹》《春草》《我的兄弟叫顺溜》。
我不是一个特别爱记着自己啥事的人,和电视剧结缘是在2000年左右。在这个行当里,我只能算是新得不能再新的小学生,和那些几零后的老江湖比起来,除了年纪大,只能是年纪大了。
恍惚记得,我们那个时候还是四星播出,赶上好的剧目,也可以再来一两颗星,价格也不像现在,动辄就是几百万一集。那时候还是卫星加价,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地面价格如果是两万,再加上上星价八万,那么山东的卫星价格就是十万一集。同一部剧,如果另外一个台的地面价格是一千,那么它的上星价格就是八万一千……
当时我在山东做购销中心主任,刚上任,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刚刚听说人家有好剧,再打听,不是上星没计划山东,就是已经被山东地面买去了,我是捏眼皮子擤鼻涕——干着急使不上劲!说来也不能怪谁,那时候的市场还有浓厚的人情味,虽然山东是个大台,但是制作方还是认老人儿。再说,那时候山东地面价格在全国数一数二,一样的戏,山东卖个地面,其他地面价格低的地方卖个卫星,既还了人情,还卖个收成。对于制作方来说,那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情。但是对于购买方,这就无好事可言。前有兄弟卫视阻击,后有地面频道追击,那时候山东卫视,基本是夹缝里求生存,我们播的剧目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二流剧目。思前想后,我从制作公司的角度出发,琢磨突围的途径。
那时候有几家公司是特别好的,海润、小马、慈文等,也有金牌发行人曹平(发行《金婚》)、杨建(发行《暗算》)。那时候还算是百家争鸣,冷不丁就有个公司出个像样的作品,盯公司?盯发行人?盯编剧?肯定会有功效,但是想短期内改变市场格局基本是不可能的。公司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之外,对于他们还有左右公司存续的逐利需求,我在和诸多的公司接触之后,悄悄地策划“同星同权”,概念貌似高深,其实就是现在市场通行的公司一口价,好剧价高者得。
刚有了这个想法,兴奋之余,我也在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毕竟我对市场的了解还是凤毛麟角,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还需要市场的考验。于是,我就先选择金牌发行人的金牌项目入手,在市场上小试牛刀。
那时候正赶上曹平大姐在发行《春草》。与现今不同的是,那时候曹大姐只有一张画片,A4纸大小,印了故事简介,导演、演员信息,就拿到市场发行了。市场反应也和现在不同,大家出于对金牌发行的惯性心理,也都会趋之若鹜。说服曹大姐也还是有难度的,毕竟这样的发行模式已经持续多年,也从未失过手。于是我就给了曹大姐改变模式的理由——卫星都是一样的,凭啥价格不一样?其实曹大姐出售电视剧的过程,阻力很大,作为电视台的甲方,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但是面对好剧又难以割舍……
曹大姐不愧为女中豪杰,虽然孤掌难鸣,她还是撑住了场面,最终以山东台略高于其他卫视的价格成交。后来的播出也证明,那的确还是一部好剧,排在年度第一名。
为了能让市场认可这种新的发行模式,亟须后续部队跟进。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在中央台原台长杨伟光的公司,我撮合了几个大公司的老总,谈了这个销售模式的设想和曹大姐的销售经验,各位老总还都是心向往之的。于是,这个类似于小岗村的市场变革,就这样悄无声息而又义无反顾地出台了。
制作方的坚持,出乎我的预料。因此,山东卫视也拿到了市场上数得着的项目,原本只是为了山东台走出购买困境的变革,没想到却成就了市场的繁荣。用慈文马总的说法,这是一顶轿子把市场抬进了4G时代。
若干年后,我也辞职下海到了市场,现如今的市场我也看不懂了,只是紧跟着,生怕掉了队。若干年后,或许还会有更好的模式,终其根本就是一条——只要你不忘记自己是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员,你就一定不会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