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若琳 8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轨迹
阮若琳,女,1929年3月—2010年3月。出品人、评论专家。曾任广东电视台台长,陕西广播电视局局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第一任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任总监制、顾问的电视剧数百部(集),代表作品:《寻找回来的世界》《西游记》《红楼梦》《末代皇帝》。主持召开了八届电视剧题材规划会,组织了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选活动。代表评论:《九届“飞天奖”后的回顾与思考》《努力提高电视剧质量》《在改革的大潮中发展电视剧事业》《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努力生产精品》。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十年。从1980年摄制的数十部起步,1986年以后,年产均在2000部左右,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也达1000集以上。1989年,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及社会团体等242个单位共送中央电视台2026集电视剧,播映了1831集,加上每年300余部译制片,基本上可以满足观众对电视剧数量上的需求。
80年代出品的电视剧,反映现实生活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题材的作品,每年约在60%。从《凡人小事》《蹉跎岁月》到后来的《今夜有暴风雪》等,无不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反映着当代人的思想、意念与追求。《师魂》《汪老师的婚事》等电视剧,反映的是80年代中国师生思想与灵魂深处的撞击,以及教育领域的应兴应革之事,它和当代人的所思所想紧密吻合。《家教》反映的是在改革大背景下城市知识分子家庭所面临的新旧观念的冲击。《篱笆·女人和狗》表现的是农村改革所引起的大家庭的分离。
1988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所摄制的改革题材的电视有53部(集),占全年生产量的65%。1989年生产的2000余集电视剧中,反映现实题材的占60%以上,而且出现了一批深刻反映时代精神、思想鲜明、主题深刻的作品,这是当前中国电视剧生产的主流。如:8集电视连续剧《铁人》,成功地塑造了30年前被人们传诵的“铁人”王进喜形象,歌颂了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主人公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一部深沉雄壮的正气歌;4集电视连续剧《百年忧患》,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深切关心教育事业的革命老人形象,生动感人;首次反映留学生生活的《樱花梦》、中国南极考察纪行的《长城向南延伸》都不失为及时表现现实的优秀之作;反映商业部门风貌的电视剧相对形成系列:从表现旧中国民族工商业如何艰苦创业、尔虞我诈的《凌汤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上海的早晨》,表现当前改革大潮中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商界》,以及第一次正面描绘个体户生活、塑造个体户群像的《汉正街》等,都获得了成功。
作为几亿人民共同欣赏的电视剧,必须多层次、多方面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几年来,在古典名著与当代名著的改编方面,中国电视剧取得了很大成果。《红楼梦》《西游记》《聊斋》等,陆续被搬上了屏幕;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李劫人的《死水微澜》、张恨水的《夜深沉》等都先后被搬上屏幕。一批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相继问世,如《末代皇帝》《努尔哈赤》《庄妃轶事》《冼夫人》《乌龙山剿匪记》《秋白之死》《陈毅出山》《陈云出川》等。还有通俗剧《啼笑因缘》《秋海棠》《严凤英》、戏曲片《四川好人》《草莽皇帝》等,儿童剧《太阳有七种颜色》以及各种样式、风格的单本剧、小品等。
中国电视剧的优秀之作,有不少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从而进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家庭,成为介绍中国、沟通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人民感情的一种纽带。比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送到朝鲜以后,金日成让国家电视台在全国播映,说这样好的节目,应当让全国人民共同欣赏。《诸葛亮》在朝鲜电视台播映后,朝鲜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学习做人的好教材,连续播映了两次。
《末代皇帝》《西游记》《努尔哈赤》《红楼梦》《庄妃轶事》等,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都购买了播映权。还有一些剧目如《严凤英》《狄仁杰断案传奇》《聊斋》等,已卖到东南亚等地区。
除此之外,《小木屋》获得美国电视剧节目奖的铜版奖,《太阳有七种颜色》在保加利亚国际电视节获创作奖和非演员表演奖,儿童剧《小船》获得保加利亚第十六届普罗夫迪夫少儿组金匣子奖,《窗台上的脚印》获得了保加利亚第十七届普罗夫迪夫电视节金匣子奖,《大鸟在中国》(中美合拍)获第三十五届美国电视节最佳儿童节目奖——艾美金像奖等。
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从数量上看,已大致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但全社会仍有种种不满足感。其主要原因是国产电视剧的质量还不够高,平庸之作大量存在,格调不高,令观众大倒胃口,对此人们已喷有烦言。因此,控制电视剧的数量、提高电视剧的品位,是当时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关键。
国产电视剧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电视剧不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一味宣扬所谓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塑造那种一切为了金钱、一切为了活得痛快,宣泄被压抑的欲望,鼓吹吃喝玩乐,坑蒙拐骗。如有的描写个体户心态的电视剧,片面地描述个体户暴发致富、为富不仁等不法行为;有的电视剧过分宣扬黑暗面及绝望悲观情绪,缺乏催人向上的力量。有少量电视剧格调不高、语言粗俗,大量地表现及渲染酗酒、强奸等镜头,观众极为不满。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些伤风败俗的精神垃圾,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的电视剧严肃有余、令人生厌。凡此种种,究其原因,一是创作人员缺乏生活体验,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二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创作大员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只要能赚钱,可以不讲艺术的良心,更有甚者,出现了国家制作单位亏损,而制作人员却大量分钱的怪事;三是体制管理上有漏洞,几年来社会上一些艺术掮客组成的“野班子”愈演愈烈,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利用各种渠道拉扯资金,高薪聘请导演和演员,先分钱,后拍戏。
对此,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今后国产电视剧的生产,要提高创作人员的素质,整顿创作队伍;要做好题材规划,抓住一些题材重大、又有特色的重点片子,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加强电视剧制作管理,缩短战线,严惩不合手续的“野班子”;电视剧的生产一定要根据国力财力和观众的需求,因势利导,不可一味追求数量。目前必须大力控制电视剧的生产单位和数量,努力提高电视剧质量,以社会效益作为剧本审定的首要标准。
(根据阮若琳1991年发表在中国戏剧出版社《电视剧评论十人集》的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