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述林 扎根东北沃土,赞美秀丽乡村

毕述林 扎根东北沃土,赞美秀丽乡村

毕述林,男,1954年11月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制片人。曾任吉林市电视台台长,吉林省广电局副局长,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总经理,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电视剧导演协会指导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插树岭》《都市外乡人》《静静的白桦林》。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个人荣获全国十佳电视剧监制称号(2006年),中宣部“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2009年),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

中国电视剧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从荒芜到丰硕,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历程。60年里,中国电视剧之所以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一直都用作品把自己和时代、民族与国家的现实以及历史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与时代形影相随,是一部形象的60年中国社会发展史。我从事电视剧创作30多年来,与国产电视剧一起奋斗成长,深刻体验了电视剧带给我的人生况味,也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推动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进程中,吉林的电视剧创作深深地扎根在东北文化的深厚沃土中,洋溢着浓浓的家乡情、故土情和火爆、诙谐的东北风情,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风格。生活在继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如何能做到“三贴近”,真实、生动地记录发生在东北大地上农村生活的变迁和农民兄弟的喜怒哀乐,出路只有超越、求新求变。我们坚持做到两条:一是认真学习借鉴好的创作经验,汲取营养,当好学生;二是发挥我们的传统优势,不断超越自我,向农村火热的生活要素材、要故事。

近年来,吉林省创作生产的电视剧特别是农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也得到了业内的肯定和好评。《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插树岭》等一大批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相继热播央视荧屏,引起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被誉为“吉林电视剧现象”。2006年年初,吉林省广电局集中整合全省影视剧优势资源,适时组建了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通过整合资源、体制创新,吉林影视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作、生产步入新台阶。

在创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条:

一是好主题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提炼。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和造型相结合的时空艺术,主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的创作,更要把握住创作的中心。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才能贴合农村的现实图景?什么样的主题能够体现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主题能够弘扬主旋律,呼应党和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这些都是剧作家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几部作品的成功带给我们以下思考: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创作人员的真情实感应该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农村的真实生活体验,没有对农民的观察感悟,只是闭门造车,这样的作品是空洞的。农村剧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代表,创作人员应该带着艺术家的责任心深入生活,紧跟时代步伐,既能充分了解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上的重大方针政策,又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政策落地,真实反映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气象,体现广大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

二是塑造人物要善于从共性中寻找鲜明的个性特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农民,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社会群体。因此,怎样塑造新农村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重中之重。写出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农民形象,需要创作者走进农村,深入体验和观察,从共性中找个性,在真实的基础上准确刻画跟随时代发展变迁的农民的新形象和新风貌。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不仅要写出当代农村人物形象的普遍特点,把一个农民写得像一个农民,把一个村主任写得像一个村主任,更重要的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考虑人物心理,并找到所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感受,使他们成为剧本中有个性的典型形象。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深度体验生活的同时对人物展开多方面的想象,这种想象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而是受到真实和准确的制约。观众既是影像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情节的体验者和参与者。因此,首先要塑造的是一个符合观众普遍生活经验和接受心理的真实人物,这样人物一真实,就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在观剧的过程中,观众和人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满足。真实之上是准确,人物在情节中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选择都必须在真实条件下最符合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

三是艺术风格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呈现。电视剧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娱乐,从大多数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来看,艺术风格多为喜剧或轻喜剧,往往在情节和台词上体现出编剧的喜剧思维和幽默风格。笑料迭出的故事情节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编剧在喜剧风格上所做的可喜探索。电视剧《都市外乡人》的故事情节中融会了大量的喜剧元素,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极强的喜剧效果。个性幽默的人物台词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喜剧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如何写出有生活趣味和幽默精神的台词极为考验编剧的语言功力。“田野”系列剧的台词有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大量的俚语、歇后语、东北方言、二人转韵律化对白的使用,使该剧呈现出小品化、地域化的特点,性格化台词处理更是赋予每个人物鲜活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人们常说逗人笑比让人哭更难,对于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来说,应该多从农村生活实际中发现并汲取喜剧素材,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不靠恶搞和无厘头,从情节和台词上准确把握,创作出有思想意蕴的生活化喜剧。

电视剧作为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将“中国梦”变成现实的历史阶段,更需要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承担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中国电视人不仅应该将目光聚焦于当前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把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与个人的现实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人们的理想价值观念去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电视剧更应当发挥影像叙事与传播的优势,把中国社会无数个美梦成真的真实图景经典化,在此基础上构筑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方式,让这个新的“中国梦”凝聚起民众的力量,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引领我们的未来生活。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中国梦”的影像呈现,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风范,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增添亮丽的色彩。因此,如何以电视剧的方式构筑“中国梦”,不仅是我们展望中国电视未来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中国电视人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只要农村题材电视剧贴近生活、引领生活,不断创新、不懈追求,就能获得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