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立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剧升级

张华立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剧升级

张华立,男,1964年12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播出运营者、出品人。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分管全台节目内容生产、电视剧引进。主导引进播出的电视剧代表作品:《人民的名义》《将爱情进行到底》。担任监制、出品人、制片人的代表作品:《毛泽东》《咱们结婚吧》《小儿难养》《四十九日·祭》《一起来看流星雨(系列)》。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的第一文艺样式,深刻影响着中国老百姓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生活潮流,我誉之为当代中国的“唐诗宋词”,一点也不为过。

在唐代,人们争相传诵李杜诗篇;在宋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在当代,老百姓生活中谈论得最多的文艺类型,毫无疑问是影视剧里的人物和故事。

电视剧的本质是叙事艺术。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时期,人们将之刻于龟甲、青铜器皿,“藏之名山、纳于大麓”,也围坐在篝火旁口耳相传;战国时期开始,储存于绢帛、竹简,表现在祭祀、巫觋仪式;东汉以降,书写在纸端,演绎在歌舞、傩戏、说书;中国真正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来展现叙事艺术,其时在元代,并发展成熟于明清两代。

过去的100年里,电视完美承接了表现并传播这一艺术的历史重任,衍生发展出表演艺术、导演艺术等表现艺术,通过声光电的技术手段,从而将之播于四海,发扬光大,使之深入人心,牵系万家。

在新时代,影视剧的呈现形式仍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上,譬如3D、4D、环绕声、立体声,一切形式的创新都只有一个根本目的——更完美、更极致地传达叙事艺术的本质魅力。

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还只有短短的60年时间,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开掘各种题材和故事,这毋庸置疑来源于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当然,如果对标欧美、日韩诸国的影视剧作品,我们在叙事模型上的探索、表演艺术上的追求、制作工艺上的精细,无疑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作为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和管理者,长久以来,我对于能够“上承主流精神,下贴受众需求”的优质作品,始终倾尽心血、孜孜以求。前半句表达我对文艺导向的崇高礼赞,价值观始终是作品的灵魂。后半句表达我对传播意义的真诚期盼。如果一部作品做到了基于叙事艺术本质规律的创新、基于泛众社会心理的深情呼应,我就有充足自信,可以使它的传播效果充满无限想象。

就如《渴望》的出现,唤回了大众对于人间真情的深切期盼;《人民的名义》的出现,激荡了社会对于良知、正义的时代感召。而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难道只有这样一两个独具一格的时代课题、社会议题值得我们从业者去发掘和表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们从其他类别的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到,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表达的是对于父爱回归的时代召唤;纪实节目《变形计》,聚焦的是城乡二元体系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痛楚;选秀活动《超级女声》歌唱的是个性时代里的独特绽放。

再回到我所工作的湖南卫视。13年前,我们便首创“快乐中国”的媒体定位,其本质用意,无疑是为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心绪越来越躁的大众舒压、减负。

真正的媒体人,由此必须具备两项基本素质:坚定的政治导向观念、深入的社会观察水准。前者决定了我们把事业方向做对,后者决定了我们把事业效果做好。

放眼当下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互联网携带着技术和资本,急匆匆在五年间火速入场,助攻行业上游,呈现一派春风乱度的神奇景象,产量突飞猛涨、投入急剧暴增。冲击到下游便呈现出网台审美割裂、版权切分零碎、播出模式乱战的奇特现状。无论是生产,还是营销、播出,都处于新秩序的探索和确立阶段。这是繁荣,也会有荒芜;是热烈,也会有冷静。

变化始终是这一门文艺样式不断前驱的存在方式,终究是杂花生树,未来可期。因为作为核心本质的叙事密码与艺术真理,始终在那里,不言不语,不悲不喜,不离不弃。熙来攘往的人们,会经过它、忽略它、遗忘它,也会抵达它、重视它、抓住它。

中国电视剧未来将何去何从?我认为已经逐渐走到了建立中国标准的时候,基本方向定然是“中国气派”。其元素包含:东方的审美气质、时代的叙事表达、精湛的艺术表现。

长风度万里,一月印千江。当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大众心理,紧扣叙事艺术的创意和创新,无论是贴近实际的现实主义,还是一叹三咏的浪漫主义,都必将星月交映,山海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