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胜利 我与电视剧《大宅门》
俞胜利,男,1956年8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制片人。曾任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编辑、编审组组长,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影视俞胜利工作室主任。代表作品:《大宅门》《天下粮仓》《天下粮田》《大宋提刑官》《卧薪尝胆》《李小龙传奇》《小白玉霜》。作品荣获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央电视台年度优秀节目一等奖,第二届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个人荣获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7年),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制片人称号(2008年)。
1998年秋,我的老领导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林毅交给我100集的《大宅门》剧本说:“你看看这个剧本怎么样?”我很快看完了剧本。我深为剧作中强烈罕有的戏剧冲突、超拔迷人的人物塑造、斑斓多姿的社会风情、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史诗般的恢宏气势等所惊诧。不敢说能与《红楼梦》有一比,但在阅读中无时不在拿《红楼梦》《雷雨》等中国文学经典巨著做参照、比较,激动得我彻夜难眠,并写了一篇有生以来最长、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水准的审读报告(这篇报告后来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去当作小说《大宅门》的序),力荐领导全资投拍《大宅门》。
经过与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大宅门》出品人高建民等领导几番讨论,认为100集中有一半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政治运动,不好把握尺度,决定拍前40集,定格在抗战结束。然后决定由央视中视股份全资投拍,并由我组建管理班子,与导演郭宝昌共同挑选摄制班子,筛选主创和演员。
那时的电视剧组,启用电影界优秀主创的还极少。我跟郭导商量,要把《大宅门》拍成传世之作,要请电影界的一流主创做班底。男、女一号要在十位中国最好的演员中挑选。
最早定下的是男主人公白景琦的扮演者,是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男主角,在电影《神鞭》中出演“玻璃花”、能正能邪的陈宝国。我们给他每集5000元的片酬,以为他会嫌太少,谁想他竟说:“不给我钱我也演!”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宝国有格局,不是鼠目寸光。
女主人公二奶奶的扮演者,我们备选的演员里有巩俐、吕丽萍等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几个女演员。没想到,刚一建组,斯琴高娃就来了。这是个为了艺术极其有心的演员。那时,将近50岁的她,居然提前减了18斤体重,而且自己花钱请人化好妆,来到剧组竞争二奶奶!这种精神彻底把郭导和我征服了!
男女一号定妥就踏实了。我们开建组会那天,我主持会议,我说:“郭导,您先讲几句吧!”郭导接过话筒不说一句话,他说不出来,他只是哽咽着,哽咽着……许久后他开口了:“《大宅门》不拍,我死不瞑目!”
我跟他一块儿落泪。因为我知道郭导一生中关于《大宅门》的无数次磨难。他16岁开始写《大宅门》剧本,写完后被养母一把火烧了。20世纪50年代又写一稿,“文革”中又被造反派烧了。“文革”结束,他右派平反后还是不死心,又把剧本写完,没想到又被前妻烧了!再写第四稿!那时没电脑,只拿钢笔一笔一笔地又写完了100集。深圳一家影视公司投资,1995年开机一个月,刚拍了3集,由于复杂的原因,人家撤资了!从此郭宝昌走上了漫长的寻找资金的道路……
后来郭导跟我说,五年来,他每周至少谈一家!他说中国从央视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几乎都谈遍了(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影视公司)。谈了93家都没谈成,你是第94家!这里有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呢!所以我理解郭导难抑的激动。
在《大宅门》开机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小纸条上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郭导以表达我的心情:
上联:人生有梦无梦大宅门起起落落终圆梦;
下联:世间无情有情众豪杰风风火火聚真情。
没想到,第二天郭导请人把这副对联抄写在好几丈长的红布上,挂在新闻发布会饭店大厅两根大柱子上!郭导发言时情绪激动地说:“俞胜利送我的这副对联最能代表我此时的心情!”
剧组的各部门都在有序地运行着,用什么设备好呢?我找到中央电视台负责设备的领导,我问他现在国际上什么摄像机最好?他说,是日本索尼刚研制出来的高清摄像机。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摄像机,我强烈建议领导为《大宅门》进口一套,更好地提升这部剧的制作水平。谁想到,在离开机九天时,这位领导突然来电话说:“我进口了两台索尼高清摄像机!赶紧叫摄像师去索尼公司培训,否则来不及了!”我和郭导高兴地跳了起来!记得在《大宅门》首播新闻发布会后,《工人日报》用特大号字标题:“中国第一部高清电视剧《大宅门》诞生!”
2000年8月1日,《大宅门》开机了。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拍摄,终于在2001年年底杀青关机!
剧组刚一关机,我就开始盘算着播出和参加评奖的日子,这大概是每一个影视从业人员的心愿,尤其是《大宅门》这样前景极佳的作品。电视剧主管单位规定:每年4月15日前播出的电视剧,才有资格参加当年“飞天奖”评选。
我问郭导:“后期制作需要多长时间?”他说:“半年左右。”为了让这部剧参加当年的“飞天奖”,我请来剪辑、动效、音乐合成等后期制作的人开会,分别了解了这四个部门详细的工作流程后,我说:“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让《大宅门》参加‘飞天奖’评奖的心愿吧?如果3月15日前做完,给审查部门一个月的审查时间就能有参奖资格!”
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只有45天,肯定做不到啊!我说:“不打破常规肯定不行!大家群策群力想办法吧!”半天也无人说话。后来我提了一个把40集分解的想法:郭导剪10集,剪辑剪10集,再加2个剪辑,4个人每人10集,相当于30天每人剪10集,4人30天可以完成40集。
作曲音乐也打破全集都看完了再送作曲家作曲的常规程序,先剪出5集就送机场,飞西安,作曲赵季平派人到机场接。他看5集,我们这边也新剪出来了再送5集,5集一送,等我们一个月剪完了,作曲创作也差不多可以完成。
修片合成等环节都要一集一送,流水作业。合成有半个月足够,加起来整45天,我提前协调好审片组,等我们片子一送到马上就审看。
我说完,大家眼睛一亮,就分头工作去了。最后结果比我们计划的稍有出入:在3月15日央视审片组开始审片时,只合成完了10集,只好央视审片组这边审看,机房那边日夜加班加点合成。造成了从20集以后审看的片子,只有对话、动效,没有音乐、干巴巴的效果。但是因为故事太抓人了,审片组的专家们一点儿也未感觉到乏味。休息的时候,审片组的专家笪远怀老师竖着大拇指对我说:“这是个了不得的作品!”
《大宅门》在后期制作的周期上也创下了一个最短的纪录。
后期制作开始了,我们请来了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见面后,郭导跟他谈完创作想法,接着我说:“在《大宅门》片头,可否用中国国画的写意画法?画一个老北京四合院的大宅门,门前跪着一个人,然后写上:编剧、导演,郭宝昌。”我一说完,郭导和赵季平都说,什么意思?我说这含义有两个层面,一层含义是:《大宅门》里主要故事都是郭导自己家族的事儿,而暴露自己家族的是是非非,他多少有一种歉疚感;另一层含义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虔诚之心使他跪在《大宅门》前。赵季平没等我说完就一拍桌子表示: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主旋律都有了!
接着,我请剧组著名美术林琦老师为《大宅门》片头画了12幅插图。后来《光明日报》有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称赞《大宅门》的片头插图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艺术风格,为该剧增添了许多艺术韵味儿。
主题歌曲开始进入录音棚录音。赵季平请的是歌唱演员胡晓晴,旋律真是好听,但胡晓晴一开口“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我听着别扭。著名词作家易名先生的这首歌词高度涵盖了硬汉白景琦风风雨雨、顶天立地的一生,但歌手唱得软绵绵。开始我和郭导都没说话,毕竟这个环节应该由作曲家来导、来把控,这是行内规矩。
赵季平反复地让歌手唱了几遍,但如果这样定位,无助于准确烘托主题、人物、故事的表达和提升。在赵季平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说出了我的想法,赵季平和郭导觉得有理,就让胡晓晴按照我说的意思重唱,唱了几遍还是不对,我又说按照河南豫剧常香玉唱《穆桂英挂帅》的感觉,唱出一个率领千军万马的大元帅的英气、豪气来!于是胡晓晴再唱,一开口,赵季平、郭导我们仨就都竖起了大拇指。
2001年年末《北京晚报》在评点全年十大文化事件时,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列为首位,被业内外视为罕见的文化现象。这是因为它以最高17.84,平均15.56的收视率创下了近年新高,还创下一个多亿(单集274万元)的广告纪录。以陈宝国、斯琴高娃主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李雪健等十几位顶级导演和一线明星的加入,阵容之强大,被业内外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魏明伦、谢飞等著名剧作家和导演称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我在去台湾时,一个老学者紧握我的手说,《大宅门》最能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堪称黄钟大吕!
《大宅门》创下的收视率纪录,至今仍然保持着2001年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最高收视率纪录。
因为我在《大宅门》前前后后的这些特殊作为,郭导跟许多人说:没有俞胜利就没有《大宅门》!也因为我的这些作为,《北京青年报》在2003年7月21日专题报道,以《独具慧眼的影视圈伯乐》为大幅标题,整版报道了我和电视剧《大宅门》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