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云 弘工匠精神,奏东方乐章
徐云,男,1964年4月生,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投资人、出品人、制片人、发行人。杭州南广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影视家协会理事。代表作品:《东方》《大工匠》《五月槐花香》《遇见王沥川》。作品荣获第十、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五届华鼎奖中国十佳电视剧奖。个人荣获杭州首届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风云人物(2008年),第四批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2011年),第九届全国十佳电视剧出品人称号(2012年)。
1988年7月,我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到浙江传媒学院任教。1998年10月,创办了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现杭州南广影视股份有限公司)。20年来,出品了20多部影视作品。以《大工匠》《东方》两部剧为例,谈一下我的感受和经历。
2005年,当时的影视界超女快男当道、综艺偶像霸屏。在此期间,我收到了编剧高满堂的剧本《大工匠》,这是一个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钢铁锻造工人的生活和情感的故事。那是一代产业工人为国家工业建设、国防建设艰苦奋斗的困难时期,也是他们比技术、比贡献,力争上游,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火红年代。故事生动,情节感人,时代特征鲜明,充满工人阶级的正能量。但当时的环境下,单纯追逐娱乐成为市场主流,所有投资人都担心回报风险,无人敢于问津这部作品。
我阅读剧本后,被传统故事的正能量深深打动,觉得把这样一部好剧本放过去实在于心不忍,同时也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好故事只要拍得好,一定会走进观众心里。特别是我们国家提出要从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创造,缺少高端技术人员,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做不到的,我想,我们国家特别缺少这样的作品,更需要传承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虽然许多人劝我放弃,但我仍然相信这部作品的思想力量。经过仔细分析市场,我确定了合理的投资预算,组织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演员孙红雷、陈小艺、刘佩琦完成了电视剧《大工匠》。这部戏打破了北方工业题材难以走进南方市场的局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作品在全国卫视、地面热播,并摘得全国所有电视剧奖项。《大工匠》与此后我国广泛宣传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因此得到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赞扬:“这部剧是我们国家工业题材拍得最好看的一部剧!”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各地纷纷争做献礼片。南广影视同样肩负这一使命。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和杭州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我率领380多人的摄制组,行程三万多公里,转场17个地区,艰难地完成了《东方》这部史诗电视剧的拍摄。这部戏从三亚湾到芬兰湾,从北京故宫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历时五个多月,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那段历史艺术地再现出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剧中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及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大团结等一系列重大成就完美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该部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获得解放所爆发出的勇气和空前团结的力量,展示了压倒了国内外一切反动派欲颠覆新生政权的所有企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东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在五家地方卫视播出,在十家地面频道播出,为建党90周年献上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多次在中央四套和八套展播,依然好评不断,经典的魅力,历久弥新……
作为《东方》的制作人、第一出品人,在完成《东方》的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热爱新中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才会焕发出敢拼敢闯、勇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作为一个传媒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同时,我们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为作品注入活的灵魂,使我们的影视作品更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提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按照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那样,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是企业家,更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不能做市场和资本的奴隶,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向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