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翔 因剧而“聚”,英雄辈出
黄翔,男,1968年5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播出运营者、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副总裁(副总台长)、党委委员,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代表作品:《周恩来在重庆》《解放大西南》《毛泽东》《海棠依旧》《铁核桃》。作品荣获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八、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三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我自2001年开始担任重庆电视台(重庆广电集团于2006年成立)总编室主任,负责台里的电视剧购买和频道编播工作,从一个“新闻人”进入“电视剧人”的角色。后来历任台长助理、副总裁,兼任重庆卫视总监,担任广电旗下全资的剧龙影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重庆电影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电视剧的编播宣发、策划制作、投资出品的工作,见证了这些年电视剧发展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其间埋头苦干的时刻、高歌猛进的时刻、徘徊困惑的时刻、砥砺前行的时刻……种种感怀,都在方寸之间。
2005年到2008年,重庆卫视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西部地区卫视,曾在全国卫视收视排名中达到三到五位,获得业界的高度评价,当时很多地方二三线卫视纷纷来“取经”,想要探得一些“弯道超车”的秘诀。重庆卫视能获得那样的收视成绩,其利器就是电视剧!当时卫视竞争节目资源的“三驾马车”是电视剧、新闻和综艺节目。在后两项上重庆卫视没有什么优势,但我们在电视剧上做足了文章,想了不少办法,最后打出了几手好牌,在全国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当时我们在卫视频道运营上,在电视剧编排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编播季”,我们称为“资源整合的魔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缘起在2005年,我曾有机会到美国去学习了半个多月时间,其间接触到了美国电视剧“季”的运作方式,觉得很受启发,当时就一直在脑子里思考如何能在国内的电视剧营销中派上用场。我国的电视剧制播体制不能如美剧那样通过“试播”,拍摄“试播剧集”来决定未来一年的电视剧订制与编排,但集中内容资源,在符合观众收视惯性的时期进行集中的编播宣传,这个是做得到的,也符合电视的收视规律。我们第一年一试,效果不错,然后第二、第三年做下去,越来越成熟,对卫视的收视竞争、广告招商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当时在全国的卫视竞争中,都在提“频道定位”,言必称营销学中的“定位理论”。重庆卫视那几年在电视剧营销中的定位是“英雄”频道,每年进行“剧风尚·英雄榜”的晚会,坚持下来,在全国越叫越响。我们的考虑是,有些电视频道的“定位”太宽泛、太宏大,只是一个价值观的“旗帜”;还有些“定位”就是概念层面做得很充足,但无法得到足够的节目资源的支持,成为“两张皮”。我们认为频道定位一定要做到“虚实相济”,一定要做到有足够的内容资源作为坚实的基础。当时确定“英雄志”作为频道定位是多方权衡考虑的结果。重庆城是一个古代的军事要塞,城市气质中有勇武、尚斗的一面,男性阳刚气质浓烈。我们在频道上集聚了大量革命历史、军事斗争、年代传奇类型的电视剧资源,通过平台效应将当时国内最优质的此类型的制作资源集中到我们身边。年代传奇、战争强情节电视剧在一个时期是非常成功的商业电视剧类型,而我们的卫视频道定位契合这一大的市场风向,乘势一下子就起来了。
重庆卫视当年因为在频道上播出电视剧《亮剑》五六十遍,被业界称为“亮剑台”,当时感觉有一种潜在的批评的意思,现在也不妨拿出来说。首先,《亮剑》确实是当时最优质的“耐播”电视剧资源之一,几年可能才出这样的一部“爆款中的爆款”,我们卫视根据合同的约定充分挖掘它的收视价值是理性的商业决策。在美国也会看到《老友记》《宋飞传》这样的电视剧在屏幕上多年反复播映,被有线台买断反复重播。中国这样的优秀“耐播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此外,我们卫视的重播也主要是在非黄金时段进行。当时我们在频道运营、卫视竞争中要求的是“精耕细作”,研究各种编排方法,研究每一个时段可能的提升空间。我们一年中几十次邀请索福瑞、尼尔森、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到台里来讲课,研究收视。现在看来,当时面临那样激烈的卫视排位大战,我们的资源储备、购剧金额在全国范围是排不上号的,但能得到那样的排位,可以斥之为有“取巧”的成分,但也确确实实是我们努力下的工作成绩。
近几年我仍然工作在电视剧投资、出品、制作的第一线,参与投资出品的电视剧项目超过50部。这几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互联网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电视剧不在电视上播出了,影视产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互联网携其内禀的资本优势进入影视行业,目前的影视剧项目成本被不断推高,一部剧的成本超过好莱坞电影的投资水平。资本的力量推进产业升级换代,这本不是坏事,但就怕资本变成“门外的野蛮人”,资本大潮变成“海啸”,退潮后让沙滩一片狼藉。互联网的资本有其自身的行为逻辑,它要最大程度生产互联网核心用户。
例如近年来炒得火热的“IP”,我认为就是一个“伪命题”,它只是要让网络小说的那部分用户通过影视的形式进行“迁徙”。可天价IP剧并没有留下多少优秀作品,相反能在观众中留下好口碑的还是以相对较为传统方式生产的一些电视剧项目。现状是:电视剧既让一线卫视以下的电视台买不起,也让没有跨界资本背景的影视公司投不起,一个正常的市场风险就能让一个影视公司破产“出局”。这种局面会对行业造成伤害,已成为业内共识。如何破局,如何让影视行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