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山 亲历见证中国电视剧事业的发展
张华山,男,1949年7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出品人、策划人。曾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人,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策划人之一。代表作品:《情满珠江》《和平年代》《英雄无悔》《雪震》《潮起潮落》《长征》《八路军》《延安颂》《北平战与和》《解放》。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中国1958年有了自己的电视台,便有了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名叫《一口菜饼子》。1971年3月1日,我进入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从文字资料中发现,当年的北京电视台生产过许多电视剧,都是以演播室三部云台式摄像机的画面现场切换,用16毫米摄影机胶片拍摄的外景空镜头进行场景切换,这样就完成了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播出。由于当年还没有发明录像机,还没有微波干线,更没有卫星传送,那些剧目只能覆盖本地区,剧目也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但当年的电视剧《小足球队》全班人马,曾移师广州电视台(现广东电视台)进行过现场直播。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也开始复苏。中央电视台赖淑君导演的室内剧《教授和他的女儿》,许欢子导演把转播车开到室外用两寸带录制的电视剧《红白喜事》,王岚导演录制的电视剧《新岸》,李绍武导演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电视剧《假如我是真的》,蔡晓晴导演录制的《有一个青年》,河北电视台罗捷导演的电视剧《女友》,内蒙古电视台王新民导演的《小活佛》,浙江电视台史践凡导演的电视剧《洞房》等陆续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复苏。
中国电视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传授知识、娱乐大众的重任。我刚一入台就知道,那时的电视台除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体育直播外,就是舞台演出直播,在电视上放电影。社会文艺团体排演的新剧目、电影厂拍摄的新电影,在上演上映的同时,便可以同时在电视上播出。这也是电视台的主打骨干节目。
1977年,由文化部、中央广播事业局主办,由中央电视台承办,由我具体落实的“文革”前生产的《东方红》《上甘岭》《英雄儿女》《洪湖赤卫队》等优秀影片在电视屏幕与电影院的复映,使人们感到文艺春天的到来,又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同时也促进了以9寸电视机为标志的中国电视机产业的大发展,电视机也快速普及到家庭。
1978年大年三十夜,中央电视台按常规播出了根据著名作家李准小说《黄河东流去》改编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电影播映前,还播出了由中国第一代电视播音员沈力主持的该电影主创人员与观众见面的一小时的《文化生活》特别节目。
让人想不到的是,由于中央电视台向全国首播了该电影,据说大年初一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映该电影,只售出三张票。电影厂投巨资生产的作品,打了水漂。这让电影界猛醒,不能再把电影当作是单纯的宣传品,要还原电影的商品属性。舞台节目也看到电视的威胁,电视一直播,没人买票了。当时电影、舞台演出归文化部管,于是决定:新电影两年后由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向全国播放,每次付费200元人民币,半年后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向北京地区播放,每次付费60元人民币;舞台演出则由电视台与演出单位协商。
电视台20多年习惯或依赖惯了电影和舞台直播。面对文化部门突然“断奶”,1980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李连庆副局长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电视剧在内的自办节目。国务院文件规定,各地方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各地方电视台有责任和义务给中央电视台提供节目。电视界的共同努力,迅速扭转了电视节目贫乏的被动局面。
为鼓励电视工作者的创作热情,1981年、1982年由总编室的我、总编室节目组王青和冯薇承办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届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奖。由于电视剧发展迅猛,从年产90多集、100多集,发展到年产数百集。第三年评奖时,广电部领导决定把电视剧单独列出来评奖,电影有“百花奖”“金鸡奖”,电视也应该有自己的名字。广电部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把任务交给了我(我当时在总编室分管文艺)。
入台教育告诉我们:电视是由光信号转为电信号,通过电子传播,电视机再把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记得上中学时买的上海国光口琴盒子上有两个彩色飞天形象,当时中央电视台正介绍常书鸿保护敦煌壁画的事迹。飞天形象是我国古老文化的标志,电视是由电子技术飞进千家万户的,把古老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就叫“飞天奖”。我的这一创意得到广电部领导的批准。于是,1983年由总编室主任朱继峰、我(担任总编室编辑)与上海《文汇报》合办的第三届电视剧评奖正式定名为“中国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这有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洪民生用隶书题写的“飞天奖”奖品收音机为证。从此,“飞天奖”成为以专家为主的中国电视剧政府奖至今。
浙江广电局模仿《大众电影》,办了《大众电视》。林辰夫局长找到我,也想办一个《大众电视》由群众投票为主的奖项。世界把电视称为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当时《人民日报》文艺版,刊登了署名文章,说电视剧制作粗糙、用的是电影蒙太奇,没有独立的艺术语言,只不过是技术先进了,不是独立的艺术。我写了篇反驳文章,投稿《人民日报》,久未见报,便询问文艺部,吴佩华老师告诉我,《人民日报》不能挑起电影和电视的论战。电影不是有“金鸡奖”吗?我与林局长商量,电视剧就叫“金鹰奖”。现在“金鹰奖”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管,已落户湖南十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电部把央视文艺部电视剧组与中国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合并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定为与电视台平级的单位。没有央视的牌子,各处要收剧中心的费,后又冠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情况有所好转。
为顺应潮流,中国著名艺术家金山给胡耀邦同志写信,成立了“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出版了《电视文艺》,并准备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王枫台长闻讯,指示我在《光明日报》头版右下角用殿萱名义发一简讯:“中央电视台将改编四大名著为电视剧”,抢占了先机。
在影视部最初是以收集、审看、播出电视剧与译制片为主。由于各台节目上了卫星,电视剧需求量大,各台不再将优秀电视剧都送央视,央视曾一度缺优秀电视剧播。杨伟光台长希望我们把“飞天奖”获奖剧目放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经过两年努力,影视部从剧本抓起,与有关单位合拍,建立特邀编剧、特邀导演制度,与艺术家和制作单位交朋友,实现了“飞天奖”全部获奖剧目都曾在央视首播。
我在央视40多年,由于工作关系,策划组织制作了许多电视剧,如《情满珠江》《和平年代》《英雄无悔》《雪震》《潮起潮落》《长征》《八路军》《延安颂》《北平战与和》《解放》等,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电影和电视剧由文化部、广电部分管,影视曾是一对矛盾。你有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我有电视剧《葫芦坝的故事》;你有电影《牧马人》,我虽题材不同也有电视剧《牧马人》;我有电视剧《红楼梦》,你也拍电影《红楼梦》。为解决影视题材撞车,国家决定将影视合流,统归广电部管理后,一家人有话好商量,电视剧《高山上的花环》已审完待播,电影《高山上的花环》刚拍摄制作完成。原电影局局长滕近贤与我商量,经请示,台领导同意让电影先发行一个月后,电视剧才播。为使影视共同进步,中宣部决定将电视台收入的百分之三拿出来,成立影视互助基金,央视电影频道收入归电影局,发展中国电影事业。
从20世纪末中国电视剧复苏起,我亲历见证了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程。在中央电视台我曾两度在总编室、影视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一直负责电视剧的策划、审查、播出。时至今日仍然被中央电视台、北京广电局聘任为电视剧、电影、引进片的审查委员,还在继续为电视观众,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服务。今日之中国电视剧,已不是复苏时期时被人看不起,许多作品受到国人好评并蜚声国外,与国外电视剧比肩。
电视把观众的口味越调越高,愿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