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辉 幕后点滴

汪国辉 幕后点滴

汪国辉,男,1951年6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播出运营者、策划人、制片人。曾任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编辑、组长、副主任、主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节目部主任。代表作品:《情满珠江》(责任编辑)、《党员二愣妈》(监制)、《DA师》(制片人)、《乔家大院》(总策划)、《井冈山》(总制片人)、《红色摇篮》(总监制)。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1989年年初,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当编辑,到2011年退休,历时22年。22年从事一项工作,经历不算短,回顾过去,确实有不少体会和感悟,但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认识范围。

当年的影视部,业务职能分电影组和电视组。电影组负责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剧,电视组负责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相对电视组,电影组除了审理电影厂自己拍摄送央视播出的剧外,还有和电影厂合拍电影、电视剧的业务,尽管数量有限,但是能把握创作主动,《围城》就是影视部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合拍的作品。

我有幸被分在电影组。刚上班没几天,碰到黑龙江电影厂送来厂里拍摄的电视剧《赵尚志》,因编辑人少,片子多,《赵尚志》磁带放了两天还没落实具体编辑,可能因为我初来乍到组长也没分给我审看,于是我就主动请战,组长看了看我,点头同意了。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片子的,很快就被剧中人物和故事吸引、感动。但是剧里同时有大量旁白,既显累赘,还有相当篇幅的旁白犯宣传之忌,成了掩瑜之瑕,必须删剪。报组长和主管副主任审看,副主任林毅看后首先对剧的主体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同意我的修改意见,制片厂和导演又全权委托我们修改。组长亲自联系机房,又带着我进机房修改。机房的技术员是一位女士,姓栗,不仅剪辑技术高超娴熟,而且很有艺术感觉和见解。有高手操刀,片子很快修改好,篇幅由14集压缩至10集。功夫不负有心人。修改后的剧,在审片过程中一路绿灯,并很快被安排在《新闻联播》后播出,一天两集。播出两天后,央视早晨上班时的办公楼里,就能听见有人唱《嫂子颂》的声音。我心想,有戏!果然,播出后收到如潮好评,《嫂子颂》很快传唱开来,成为经典歌曲。再后来,这部剧得了“飞天奖”一等奖及其他多个奖项。

这是我到影视部经手的第一部剧,算“开门红”,对初来乍到的我来说,大大增强了工作信心。几年以后,偶尔听到一个小插曲,说当初《赵尚志》片子制作完成后在当地送审时,相关部门没敢点头通过,是制作单位在等待审批过程中,“私自”送到央视探路的。我分析,导致相关部门犹豫不决的原因,就是剧中那些既无用又犯忌的大量旁白。央视则是在无意中“救”了这部剧。

大概1997年前后,一家制作单位送来山东一位作者写的剧本《福星高照》,表现山东某市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派干部下乡包村开展工作。一包村干部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在村民中开展精神文明评星活动,如尊敬长辈争“孝星”、脱贫争“富星”、见义勇为评“英雄星”等,引导村民不仅要做经济上的富人,还要做“精神富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民为钱而奋斗的大潮中,评星活动就如一股清风吹向人们的心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剧本从这一点切入,别开生面,给人耳目一新的现实之感。但当时因剧本不完善,拍摄资金缺乏等多种原因没有拍成。不过我坚信这个创意有价值,不会过时,所以我一直保留着原始剧本和作者的联系方式。

七八年后的一个会上,在谈到剧本问题时,一家新进入的制作公司正为找好剧本发愁,我顺便提到了以上剧本,对方听我介绍后表示有兴趣。但因为时间太久,不知作者是否还能联系上。还好,作者的电话没有变动。很快,几方就进入实质性的合作程序。首先是下功夫修改剧本,基本成熟后才进入拍摄。保质保量完成制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加上视角有新意和现实针对性,所以送审播出都颇为顺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位列当年前几名,之后还评上了“飞天奖”。

可见,对电视剧而言,好的创意经得起时间考验,是真金到什么时候都会发光。而作为从业者,既要有一定的鉴赏判断力,还要做有心人,把自己的职业当回事,敬业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

在央视做宣传工作,成天被几亿双眼睛盯着,无论哪档节目,黄金段的、非黄金段的,晚上的、白天的,都难逃观众法眼。不出错便罢,只要出一点错,哪怕凌晨三四点的节目,都能被观众发现。所以我们的心理压力,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一看到观众来信提意见并附有领导批示,心里就紧张。

可是,人非圣贤,谁能保证满足每一个观众的兴趣爱好?只能尽力而为。我在经历多次惊恐中,就遇到过两次“有惊无险”难忘的事。

第一次险情,可能谁也想不到竟发生在曾创造播出频次和影响力奇迹的《亮剑》身上。当时,《亮剑》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没几天,我接到中宣部文艺局领导的电话,问《亮剑》播出后的反映,说有老同志认为主人公李云龙匪气过重,要求停播,并已将意见反映到中央领导同志那里,中央领导同志让中宣部了解情况。我一听就开始紧张,因为一旦停播,对央视,对影视部,对这部剧,都是一个沉重打击。好在《亮剑》刚一播出,就受到观众好评。最典型的是一位离休老将军,看了《亮剑》后激动不已,将所有珍藏的勋章拿出来佩戴在身,对着镜子找当年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感觉。我在电话里简单汇报了观众反响,文艺局的领导让我们尽快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确保不被停播。我跟中心和台领导汇报后,赶紧如实写材料上报。很快,中宣部文艺局领导回话说让继续播。“警报”解除,我们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亮剑》播出后的反响世人皆知,赞颂口碑延续至今。

这部剧播出过程中出现的“险情”得以化解,关键在于剧本身的品质,尤其是剧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以及振奋人心的亮剑精神和阳刚气概,深深地打动和鼓舞了亿万观众的心。中央领导同志让我们汇报情况没有立即要求停播,说明中央领导也看了这部剧,心中有数。同时对提意见的老同志要尊重,对所提意见必须回复,而出自我们播出一线的上报材料最有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央和中宣部领导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和领导艺术在关键时刻拯救了这部剧。

第二次,也是在播出一部剧时出现的险情。这是一部反映新疆年青一代生活的民族题材电视剧,播出过程中突然传来消息,说有观众反映剧中有一个人物说了一些消极的话,有损兄弟民族形象,要求停播。我一听更是紧张起来,因为民族问题无小事,但是冷静一想又觉得不至于那么严重。因为剧中说消极话的是陪衬人物,所说的消极话也仅仅是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几句牢骚,而且马上遭到主要人物的回击。整部剧以及绝大多数人物都是积极向上的,就是这个有消极情绪的大学毕业生后来也转变升华了。从电视剧的创作要求,必须写矛盾,要有正负的冲突,正面的思想、观念、人物,正是在和负面的磨合碰撞中,才更彰显其正确和光彩。再说,此剧是经广电总局审过后发的播出许可证,到央视又经过了几道关口,央视历来都是秉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民族题材又是审片过程把关的重中之重,这么多环节的审片高手怎么会出现“停播”的失误呢?于是,我为了慎重起见,又调出播出带,重新看了那一集,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我将真实剧情及我个人的分析理解写成汇报材料上报,问题得到解决,又一次化险为夷。

影视部的工作,完全打破了朝九晚五的常规模式,行住坐卧随时都会进入工作状态。比如出差带剧本阅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有一次,我跟分管文艺的胡恩副台长同机出差。我随身正带着已看了近一半的剧本《老大的幸福》,是一制作单位送来拟跟影视部合拍的。剧本很有特色,属话题剧,触及了什么是“幸福”的话题。主人公傅吉祥,是东北一个小城市的一名足疗按摩师,在家里是五兄妹中的大哥,因为父母过早相继离世,他不得不承担为父的职责。他不仅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带大,还把他们一个个送上大学,进入北京工作,过上了幸福生活。他自己却经历了因为无生育能力而导致的婚姻失败和下岗等一系列挫折。但是他勤勤恳恳,诚实乐观。有一天晨练中,他偶尔遇到了自闭的小男孩乐乐,又救了对生活失去信心欲自杀的乐乐妈,继而这三个平凡的人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是在北京的弟妹们觉得长兄的生活太清贫、枯燥,劝哥哥到北京跟他们一起过“幸福”生活。可是,等过了一段北京生活,傅吉祥不仅没有感觉到什么幸福,反而失去了自我,就是弟妹们也各有烦恼、苦衷,于是他又返回老家小城。这部剧所确立的主题,与当时现实社会提倡高消费、追求时尚的幸福标准形成反差,力图表达幸福的真谛,视角很有新意。上飞机后,看见胡台长先坐下了,我灵机一动,从包里拿出剧本,打趣地说:“胡台,交给您一个任务,看看这个剧本,我觉得还不错。主要演员初步确定由范伟担纲。”因为能否进入合拍项目,必须要主管台长认可。这趟出差飞行两个多小时,等下飞机时,胡台对我说,剧本看了好几集,创意很好,有新意,可以合拍,但剧本还要完善。台领导的表态增强了我的信心,我也随即表态,一定督促制作单位好好研磨、完善剧本,等剧本成熟后再开机。之后,我们按精品要求,和制作单位共同研磨剧本。范伟也最终同意出演,并对剧本提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此剧制作完成,较顺利地通过了送审程序,被安排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播出后,不仅收到很好的收视效果,还引发了“幸福观”的讨论。

由此引申而论,在快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不仅信息碎片化,时间也变得碎片化,也就是化整为零了。如何利用好碎片时间,随时抓住“零”的契机,对提高工作效率显得至关重要。现实化整为零,我们则要做好“零”的文章,一一化“零”为整,达到完美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