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阳 唱响主旋律,坚持走正道

傅晓阳 唱响主旋律,坚持走正道

傅晓阳,男,1964年4月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出品人、制片人、编剧、演员。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文化类特殊津贴。曾任河南省军区电视录制中心、四川省军区国防电视制作中心编导,重庆市话剧团(广播电视艺术团)电视剧部主任,重庆市文化局文化影视中心电视剧部主任。代表作品:《赵世炎》《双枪老太婆传奇》《母亲母亲》《突围突围》《雾都》《三妹》《兄弟兄弟》。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国剧盛典十佳电视剧奖,中韩日电视节特别奖。个人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管类人才,2010年)。

对于做电视剧来说,我算是入行比较早的那批人之一。1981年,我被特招进入武汉军区高炮六十三师宣传部门,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自此便逐渐进入新闻行业,接触了摄影工作。20世纪80年代,部队配备了摄像机(单管机1800),经培训,我正式开始从事摄像工作,拍摄的主要是新闻片、专题片,后来是三管摄像机问世(M3)。我们在部队开始尝试做有故事元素的单集电视剧,兴趣使然,探索的精神一度高涨。1991年,我被调入了能拍电视剧的单位——四川省军区国防电视中心(当时他们合作拍摄了《海灯法师》),我与中心主任丁学书自筹资金70万元,拍摄了第一部18集长篇电视剧《唐玄奘》。当时,我得益于在河南省军区与地方的工作经历,有机会在唐玄奘的家乡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筹到了几十万的支持赞助,电视剧就这样开机了,那时候缺少经验,真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是外联制片,又是剧本统筹,同时还担任主摄像。那一年我28岁,比较年轻,一身的闯劲儿。

在确定制作方向时,有人说,唐玄奘就是《西游记》,这种题材可以随意改编,但是我和另外一名导演就坚持以纪实性的角度去表现唐玄奘的一生,不能随意乱编,也算是有一种实事求是、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做长篇电视剧,拍摄过程非常艰苦,从河南开机,辗转经历了西安、甘肃、四川等地。记得从西安过秦岭到成都的路上,我们的车在秦岭山上抛锚,当时是冬天,又冷又饿,我们硬是在山上当了三天“山大王”。我担任摄像,没有轨道,就用滑轮车、三轮车代替,我个子低,演员傅彪每天给我拿一个小凳子,高机位就站在凳子上拍,想了各种办法推进工作。这是傅彪拍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我们都姓傅,关系更亲近一些。傅彪很活泼,身上整天带着饼干、巧克力等零食,每到中午、晚上休息的空当儿,傅彪就把各种零食拿出来给我吃,并开玩笑说,我和晓阳兄弟是一家,都姓傅,要搞好关系,这样他才能把我拍得美一点。那时候的拍摄条件异常艰苦,三轮车当移动轨,俯拍还要爬上树,但我还是坚持艺术质量,坚持脚踏实地地做正剧,用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坚持到底的工作精神完成了拍摄。

从28岁开始拍摄,到现在至少已有25年了,我时常还会从网络上搜出这部历尽艰辛拍摄完成的电视剧,一边回忆当年的经历一边自我欣赏,那部电视剧里融合了太多最初的创作热情。从那之后,我就坚定了走电视剧制作这条路。第二年,我又担任摄像,拍摄了电视剧《托起太阳的一叶扁舟》(上下集),对电视剧拍摄产生了无限向往。1994年,我开始向首长申请转业,我先转业到重庆电视台,然后到重庆市文化局、话剧团。在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时,我抓住了当时轰动一时的救火英雄梁强的题材,拍摄了纪实电视剧《梁强》,于八一建军节时在央视播出,这是一部讲述英雄人物的电视剧,获得了优秀电视剧奖。

1997年,我从体制内的重庆市文化影视中心下海,开始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拍摄电视剧。我八下赵世炎的故乡酉阳,数次到北京采访赵世炎的亲属,并且有机会采访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该剧从采访筹备到播出历经八年时间,花光了我所有的个人积蓄。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剧最终成功拍摄完成并播出,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以及专家的肯定,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该剧题写了片名,同时该剧有幸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二等奖、“金鹰奖”等荣誉。

2000年,四川省华蓥市委宣传部部长找到我,提出想要为华蓥山做旅游开发方向的转型,希望我做编剧写一个关于游击队的故事,在整理资料时我从中发现了一个亮点人物,最终提炼出来写成电视剧剧本《双枪老太婆传奇》。电视剧一经播出便获得好评不断,并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双枪老太婆传奇》的拍摄引起高度的社会话题,一名作家以抄袭的名头状告我,经过三年时间的诉讼,法院最终认定我没有抄袭。正义没有缺席,时间却浪费了,官司一审、二审、三审,片子迟迟播不出来,拍摄电视剧过程中的艰难和波折都让我体验到了,经历过之后我依然不后悔,因为好的作品和观众的喜爱、专家的认可就是我苦尽甘来的成果。

在我筹拍电视剧《母亲母亲》的时候,正是“雷剧”“神剧”满天飞的时代,一些“手撕鬼子”“裤裆藏手榴弹”等情节时有出现,而我认为这种不切实际的创作方法不应该采纳,坚持选择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在真实的故事逻辑下讲述历史、讲述人物。以红岩烈士王朴的母亲金永华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母亲母亲》制作完成后,安徽、东方两家上星卫视均预购播出,仅两天时间便实现收视率破1,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支持,荣获很多大奖。这更加坚定了我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态度,始终不忘最初的理想和原则,扣紧主旋律,突出表现正能量,脚踏实地走好电视剧制作这条艰辛又美好的路。

我担任董事长及总制片人的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有限公司出品制作了多种类型及题材的电视剧,如《三妹》《娘亲舅大》《突击再突击》《突围突围》《黑土热血》《我的仨妈俩爸》等,都坚持“正剧”特色,弘扬主旋律,真正起到一个文化企业引领社会文化导向及创作方向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未来我们会坚持秉承这份精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主流价值观,努力追溯源头,不忘初心,唱响主旋律,为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高成生,男,1957年9月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人。上海高成生影视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公司制作总监。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副主任,中影集团电视制作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锦绣江山影视文化传播公司执行总裁。代表作品:《江山风雨情》《贞观长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彝海结盟》《我的1997》。个人荣获第十八届北京影视春燕奖最佳制片奖。

我18岁进入峨眉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道具员,当时电影厂刚刚恢复生产,一年拍两部电影。由于当时的电影厂各方面还不健全,看车、修车、改枪、改子弹、客串这些工作我都做过。当时年轻、好奇、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学,不懂就问,问了就全明白。我们那个年代就是腿勤嘴勤,不懂就问、不懂就学。这段经历使我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拍戏这件事,为我之后作为一名制片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看着计划经济慢慢转到市场经济,与一代代导演、演员中的很多人成为朋友,成为影视业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我能遇到这些好的导演、演员,志同道合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名影视制片人,我的职业理念是:服务第一位,管理第二位,管理体现在服务上。我所谓的服务不是伺候,是每一个人舒舒服服、心情愉快地各司其职、发挥价值。在拍戏过程中每天要面临各种状况,我喜欢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很多时候也会碰到难处,我就推心置腹地跟他们商量,都可以互相理解。而剧组现场的创作氛围很重要,如果剧组风气不正的话,那么这部作品也很难出效果、有水准。所以我们就是润滑剂,从一进组就开始注意,保证机器高速运转不出问题,每一个环节都事先想好。对此,我总结出一个规律——拍戏拍到三分之二,就会遇到疲劳期,矛盾集中爆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恨不得一个劲儿地表现,兴奋劲过了后,就想着赶紧弄完算了。人与人接触得多了,新鲜感没了,各种毛病就开始显露。这个时候我就要做好“灭火”准备,来化解各种矛盾。

在我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献礼片。只要契合这个时代,有温暖人心的故事,有感染人的内容,能引起人们共鸣,有一定的艺术水准,都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献礼作品。我对这类剧制作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都非常在意。电视剧《我的1997》是我最新一部担任制片人的献礼剧,这部剧有一处取景在拍摄黄飞鸿相关影视剧的清朝末年建筑,要在此展现20年前的香港场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加工,这笔开支在原来的预算中是没有的。我经过多方沟通,硬是从其他方面省出20万元用来改建外景地,包括装霓虹灯、招牌、玻璃橱窗,刷墙、加栏杆。

与一般文艺作品不同,献礼剧和献礼片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献礼剧如果因为剧本问题、演员档期问题错过献礼时间,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1997》让我略有遗憾,总觉得如果时间再充足一点还可以做得更好。像这样的献礼作品,由我担任执行制片人的还有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彝海结盟》等。

我做每一部剧都是如履薄冰。我们手里就像捧着一把沙子,一点一点地漏,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减分。一年一万多集电视剧,每一个导演和演员都想把它拍好,可是资金、技术水平、时间、演员……每一个环节都在打折扣。

有些人说现在影视项目难做,但我不这么认为,我经历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每个时代困难的方面不一样,以前的困难是经济落后、设备落后。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制作条件大大进步,甚至和国外最先进的都同步了,而且播出平台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播出平台的不同,电视剧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阵营:以中央电视台审查标准为主的阵营;以六个上星频道和部分二三线卫视为主的阵营;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也兼顾互联网因素,集合市场环境中的好演员、好导演、好题材,以优酷、爱奇艺等互联网播放平台的网剧阵营。现在,所谓的三个阵营已经在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靠近。我也在抓紧向年轻人多学习,我们现在做不到引领潮流,而是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要被落下。我每天看网友的评论,包括“弹幕”,一字不落地看他们吐槽的点。我希望做时尚、年轻、积极向上、鼓舞人和感染人的作品,可能没有年轻人做得那么新潮,但是会把有价值的经验用到作品里,做出更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行业在多元化地发展,就看我们努不努力,抓不抓得住机会。确实有时会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因素,赶上天时、地利可能就成“爆款”了,但是这种是不长久的,更多的是需要静下心来努力创作,才能做出有长远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