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20年坚持做好故事,渐悟“剧以载道”
张静,女,1966年5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出品人、制片人。东阳青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代表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借枪》《猎场》《如果可以这样爱》。作品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乐视电视剧金牌制作人称号(2011年)。
中国电视剧60年,我涉足影视剧行业20年。
因为父母都是戏剧演员,我对“戏”有着天然的情结。从励志要从事影视行业那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做就做好戏,做老百姓都喜欢看的戏。
遇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应该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和启示,当时我们要做这样一个项目其实是很冒险的。“中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电视剧”“80后一代的童年阴影”,到现在,20年快过去了,好多朋友、行业人士都还会给我这样的反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原来陌生的“家暴”,一下子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梅婷、冯远征、王学兵,我们戏中的演员都成了热门人物;安嘉和、梅湘南,我们戏中的角色成为符号化的形象。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我踏入文艺创作领域的“启蒙之作”,它播出之前,我觉得制作一部让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电视剧就好了,但是它的成功,让我看见“好故事”的社会影响力,让我深刻感悟到文艺作品的社会功效,它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唤起大众的一种关注。因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热播,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多条“反家庭暴力热线”,这是我最骄傲、自豪的地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使我坚信,只要是一心一意做好戏,观众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这一次,我感受到“初心”被认可的滋味,充满了力量。
拍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们有很多选择,也经历了一些非人力可控制的挫折。直到《潜伏》这个项目到了我们手上,那种“血脉偾张”的感觉再一次来临。我知道,又一次挑战放在了我的面前。
在《潜伏》之前,中国电视剧市场已经有了“谍战”的身影,而《潜伏》的出现是一种“意外之喜”——唯唯诺诺的男主角,大字不识一个的女主角,“假夫妻”的设置,对于信仰的不同诠释,甚至播出后关于“办公室政治”的解读,都让人惊喜。
《潜伏》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应该是“现象级”,孙红雷、姚晨等剧中的一大批主演都火了,谍战题材成为香饽饽,追风者无数,各式各样的谍战故事占领市场,考验着观众的耐心。市场热了,类型热了,主演热了,观众也沸腾了……无数的人给我送来鲜花和掌声,赞美之词接连不断。《潜伏》似乎创造了谍战剧的新格局,而它另外一个“惊喜”,是很长一段时间影响这个类型剧的制作与播出。
即便大家都狂热,而我仍旧要保持冷静。我深知,《潜伏》的成功,其实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剧本是王道。姜伟老师的剧本,我对好故事的追求,我们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年代戏,无论是家庭暴力还是谍战风云。《潜伏》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让我再一次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以强情节取胜的《潜伏》之后,我们上马了另一个项目——《借枪》。关于这部电视剧,姜伟老师曾经说过,它很难被划分类型,虽然男主人公熊阔海是一个情报工作者,但是他遇到的问题,多关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不可否认,《借枪》在那个时代,在那种市场诉求下,又是一次“早半步”的尝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借枪》都是我自己的“孩子”,它们的命运都与我休戚相关——从不同的层面和纬度,供养着我的初心。
从结果看,《借枪》引发的讨论也是铺天盖地,主演张嘉译、编剧林黎胜凭借这部作品,分别获得2011年第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
《潜伏》和《借枪》讲述的都是地下情报人员的故事,余则成和熊阔海,这两个角色成功“打入”观众的心中,让大家信服,令大家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可以说《潜伏》和《借枪》让我对文艺作品的认识更近一步——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让人们相信信仰的力量,不仅是剧中人、观众,还有我们自己都会相信。
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次被幸运女神眷顾,我的心中从来都是感恩。我知道,我和我的团队,对好故事的坚守,获得了认可,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回望,是为了发现更好的存在。当《猎场》被提上日程的时候,我隐约觉得,自己要完成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环形结构。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一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的电视剧,我当时是受到社会事件的启发,有了这个创意。《猎场》的诞生则更加主动,我的创作团队,已经开始自觉地重塑主流价值观,所以《猎场》对现实的描摹更加犀利、真实、深刻,也更加励志、温暖、激人奋进。《猎场》获得的成绩,我不再多述,我们对故事的用心一直不曾改变,甚至越发严苛。《猎场》带给我最大的收益,是让我认识到中国影视剧市场的巨变,是新媒体的崛起,是一种多元审美的建立。
《猎场》诞生在“最好”的时代,也诞生在“最坏”的时代,每个人都能通过社交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猎场》站在舆论的中心,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褒奖与批评。处于暴风骤雨中的我,仍旧冷静。
《猎场》的故事,毋庸置疑,充满现代感、现实感,令人耳目一新。接受的人视若珍宝,不喜欢的人也是“斗志昂扬”。新媒体发起一轮接着一轮的大谈论,从业将近20年的我,都险些招架不住。我知道,《猎场》有一个好故事,再借用姜伟老师的话:“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已经不再是现代人生的根本诠释,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才是这个时代的形象代言。剧中郑秋冬这个人物,《猎场》这部戏,集中奏响的就是这个主音。”《猎场》给了我信念——无论在什么样时代,无论市场的情况如何,文艺作品都应该承担重塑价值观的使命。
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潜伏》《借枪》再到《猎场》,我有幸见证了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繁荣发展。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曲折成长,影视剧也不例外,故事、资本、市场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相伴而来。在中国影视剧蓬勃发展的20年中,在我,得失早已是常态,疾风中前行,怀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坚守对观众的承诺,感恩!上一个20年初心不忘,下一个20年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