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瑾 对导向敬畏,对观众敬畏

何 瑾 对导向敬畏,对观众敬畏

何瑾,女,1971年4月生,毕业于南澳大学。出品人、制片人。芒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芒果传媒有限公司监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代表作品:《风华正茂》《宫》《宫锁珠帘》《毛泽东》《爱的妇产科》《秋收起义》《旋风少女2》。作品荣获第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2014年中美电影节优秀中国电视剧金天使奖,2017年美国金橡树优秀电视剧奖,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优秀电视剧奖,第十届中国影视短剧金骐奖。个人荣获美国金橡树金牌出品人称号(2017年)。

从一个旁观者到一名电视人,从节目市场到电视剧市场……回头看来时的每一步,自己的经历犹如电视剧般,虽始于半路出家,但之后的剧情发展又都是冥冥注定。

1998年,《还珠格格》如飓风般横扫荧屏,这一年我以财务身份首次进入《还珠格格2》的剧组,看着两岸电视人在片场吵吵闹闹的景象,还不曾料想这将是中国电视剧真正走向市场化的元年。2005年,湖南台以一部《大明王朝1566》欲掀收视高峰未果,让无数媒介唏嘘长叹。这一年我以半体制半市场的身份,一头扎入了这个艺术性和市场化结合度极高的电视剧。当多年后,我以制片人的身份去领取自己的电视剧荣誉时,还记得当时内心中的惴惴不安。再往后算,跟电视剧的各个口子熟络为朋友,把自己的生活变得也像“场工”般精彩……自己这些年与电视剧的这部“电视剧”,如果硬要有一个主题的话,“真爱”算是一个合适的词。

所有的真爱,源自初心。而我的初心与我身为湖南电视人有关,在这个“把女人逼成男人、把外行逼成内行”的工作环境里,无数的耳濡目染,让我学会了两种敬畏:一是对导向的敬畏,二是对观众的敬畏。我有时会开玩笑说这两个敬畏其实就是敬天和敬地,电视剧讲的是人的故事,只有把天地的位置先摆正了,人才能真正立于天地之间。

浩然正气,归于本心。

这是个多变的时代,每隔几年总会涌现新的风潮,似乎关于导向的讨论也会时不时地来一下。每每在导向的讨论中,都容易走到二元论的窠臼,要么是正得不真实,要么就是俗不可耐。也许是媒体经历的缘故,我始终铭记着“导向金不换”的道理。

导向是所有媒介产品必须秉持的核心。新闻有导向,电视剧亦有导向。曾经跟一位编剧聊过这个话题,他觉得电视剧的魅力,就在于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人性越复杂故事才越有魅力。初听有理,细究还是有些问题。社会复杂固然没错,人心不古也是存在,但是我们真正被吸引的是人性中最本心的东西,这些本心才是激起我们共鸣的源头。那这个本心究竟是什么?其实把目光从成人移到孩童和老者身上,答案就出来了,无他,还是真善美。也正是如此,我们在选剧、做剧的过程中,既不去人为地自贴标签,也不刻意地机巧算计。每一个题材全力以赴地处理好人性的真善美,这个作品的核就算是立住了,接下来无论剧情怎么走,都不会变质。

导向对了,一切就顺了。在我担任制片人的《风华正茂》《毛泽东》《弹孔》这几部红色献礼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播放初期,很多观众或者媒体会习惯性地用所谓“正剧”的逻辑去评价,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情况都大有改观,不仅收视站得稳,口碑也不错。观众感受到的是熟悉的人物身上真实的情真意切和温暖的直击人心。

繁华阅尽,唯有匠心。

电视剧市场这些年的繁盛,催生了各种“热”和“荒”。比如一直甚嚣尘上的“IP热”和“题材荒”。有很多观点都认为,电视剧越来越“流行”了,什么热大家就一股脑上什么。电视剧,作为拥有最广泛受众的艺术形式,从来都是左右流行的,而不是被流行左右的。那些过于迷信IP,认为无题材可写可拍的人,往往都是源于不自信、不专业。

入行的时间久了,就越发意识到好剧的背后,一定是一批有匠心的人。电视剧说到底,还是个手艺活,小到镜头的设计,大到剧本的打磨,无一不需要耐心、细心、专心的打磨。这些耐心、细心、专心正是匠心所在。匠心之人,必是自信之人,也必然不会妥协于流行。而不妥协于流行,往往才会流行。

因此我们在电视剧的运营中,特别注重跟有匠心的团队进行合作,做的过程宁可慢点、做的题材宁可看起来跟当时不合时宜,我们都会静下心来坚持。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先后做了《宫》《宫锁珠帘》《爱的妇产科》《封神》等后来果然开始流行的剧种。这些剧时至今日,还有旺盛的生命力,这让我极为欣慰。人人都说,阅尽繁华始见真心。我倒是觉得,拥有匠心方可尽阅繁华。保持学习,历久弥新。

这些年业内人士言必谈走市场,何为走市场?为平台为观众量身定制、投其所好就是走市场吗?还是跟风热播过的现象剧题材就是走市场了?还是大投入大明星打造大IP就是走市场?其实都算不上是,真正的走市场一定要有创新引领风范。它要么新在一个从未有过的题材,要么新在老项目的重新表达。“新”是走市场的关键。因为只有新了,才有可能收获新的“市场”。

“新”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电视剧,更适用于观众。我们总喜欢说这部剧一定会有观众基础,其实对于任何一部电视剧来说,哪里来的老观众啊,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是新观众。所以要让新观众喜欢,就要有抓住新观众胃口的本事。我经常会说,我们要努力成为观众的新欢,才有资格让观众变成我们的旧爱。

如何抓“新”和创“新”呢?唯有保持强大的学习力才行。这十多年里,我经历了话语权阶层从80后到90后再到00后,可以说每一个族群的观众,都是一波新的喜好、新的要求。对于这些族群的共性是什么,特性又是什么,对于从业者来说,学习和了解他们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探索过程。但是这种探索,恰恰给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湖南卫视的《青春进行时》剧场,作为国内年轻族群的晴雨表,对生产组织工作要求极为严格,恰恰我们在对各年轻族群的学习中,敏锐地抓到了一些共性,并将这些体现在《旋风少女》《十五年等待候鸟》《漂亮的李慧珍》《奇妙的时光之旅》等剧中。这几部剧几乎都是全新的题材和视角,创造了新的观众市场,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眼下是个让人感叹和感念的时代,感叹的是这个时代变化如此之迅猛亘古未有,感念的是这个时代里让人暖心的力量始终如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有机会用电视剧去记录这个时代,用电视剧去弘扬人心的力量,用电视剧去助力文化自信,着实是我们每一位电视剧人的大幸运。是幸运,就要珍惜,和电视剧的这个“真爱之旅”,我会好好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