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银贵 从化工到电视剧的“化学反应”
姜银贵,男,1963年10月生,毕业于南京业余文科大学。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广告人。南京瑞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江苏电视台影视剧频道总监。代表作品:《天龙八部》《傻王闯天下》《功夫状元》《我爱河东狮》《上将许世友》《换子成龙》《悲伤时唱首歌》《顺娘》《沧海英雄》《新一剪梅》《闪婚》《再爱我一次》。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个人荣获江苏省委宣传部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
我要感谢我人生中的两次经历,即年轻时候的一次设计经历和策划《天龙八部》的经历,这两次经历看似没有必然联系,却让我与电视剧近距离接触,让我从事真正喜欢的工作,也让我能为中国电视剧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我原来学的专业是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也就是学习如何控制操作台。一次帮朋友做设计的偶然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从此我便从技术领域转向了新闻与艺术领域,我的人生也由此发生了“化学反应”。
转向新闻与艺术领域后,我最初在电视台做综艺节目,担任制作中心主任。与《天龙八部》的相遇,让我对电视剧有了兴趣,工作重点也转向了电视剧。在金庸先生的多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天龙八部》。当年我在江苏电视台工作,跟当时的副台长一同策划让金庸先生来拍戏,但是一谈才知道,这部小说的版权已经卖出,虽然合约已签,但是对方一直没有付钱。当时我们很有诚意地邀请金庸先生到台里做客,谈过之后,金庸先生也很愿意合作,于是把版权转给了我们。版权拿到之后,本来是由去我主导拍摄,但是后来台里把我安排到影视频道当总监。
然而,不管我有没有直接参与《天龙八部》的拍摄,这段经历对我的触动都非常大。因为它使我对拍电视剧产生了感觉,并开始进一步关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2001年,正值江苏省委宣传部要成立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要注册影视公司,所以把我调过去,这与我对电视剧的紧密关注有关。
我选择投资和策划一部电视剧有一个特征,就是只要我感兴趣的剧本,我进入节奏就很快,例如在我策划制作的多部电视剧中,我比较骄傲的有《上将许世友》(2005年)、《换子成龙》(2006年)、《闪婚》(2010年)。
其中,《上将许世友》是央视2006年的“关门大戏”,为纪念许世友将军100周年诞辰而作,也是首部描写开国上将许世友传奇人生的作品,这部剧播出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金星奖”中的最高奖和“金鹰奖”,评价非常高。这部剧的编剧陆天明前前后后修改剧本很多年,找了很多投资方都无果,后来又找到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和我们。当时我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浪淘沙影视公司,我对许世友将军的传奇故事也非常感兴趣,抱着对他的一种尊敬,我开始看剧本,看完之后,就喜欢上了这个项目,而且对剧本很有信心。
虽然我不认识许世友将军的家里人,没法去判断里面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如文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判断,这是一个好剧本。因为许世友将军这个人物太传奇了,而且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所以我很快就与前线文工团达成了共识,由我来策划,我们一起投资做这部剧。
后来编剧找到了许世友的家人,也征求了许世友爱人的意见。他的家人支持拍摄,对这个剧本也是很满意。并且认为,老爷子去世这么久了,拍摄这部剧也是对他老人家的一种缅怀。这部剧找到安澜担当导演,整个拍摄过程非常顺利,从拍摄、剪辑到最后播出仅用八个月时间,且此片的审查也很顺利。该剧在中央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播出后的收视率和社会反响都很好。
对我来说,还有一部成功的剧是《换子成龙》,这是我从业多年来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剧讲的是苦命女人何秋惜将自己的儿子与陈家的儿子互换而导致两人命运天壤之别的故事。该剧的男一号是刘恺威,男二号是杜淳,女一号是马雅舒,女二号是李念。通过这部剧,我们发现了刘恺威,也同时成就了他和杜淳的演艺星途。这部戏当年在安徽卫视独家播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之后的重复播放率也很高。
我认为选演员主要是形式与感情。第一是看剧中人物角色的匹配;第二看演员是不是接地气,是不是有观众缘(具备观众缘很重要,有些演员不具备观众缘,演什么戏观众都不喜欢,那就不行),这种感觉跟我在电视台工作多年有关系,经常参与电视剧的购买、审查、打分等;第三是观众的评论很重要,例如观众的评论、演员的各种新闻(正负面新闻),以及官方媒体的报道。一线演员凤毛麟角,其他演员其实都有一定的潜力,就是缺少一个机会,所以我只找适合的演员,而不会花大钱去找一线演员或是靠演员去卖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