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群 讲好故事是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关键

王广群 讲好故事是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关键

王广群,男,1955年1月生,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出品人。曾任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记协副主席。代表作品:《保卫延安》《硝烟背后的战争》《兄弟》《谁可相依》《大秦帝国1》。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我从事广播电视工作15年。我刚去陕西电视台任台长时,便将有线台和无线台合并,合并后的广告收益是2.4亿元人民币,到我退休时,将广告收益做到了14亿至15亿元。这个数字其实就基本把陕西电视台作为一个省级台的市场做足了,回归正常了。陕西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方针是让新闻、电视剧、戏剧等方式作为宣传陕西的主要媒介,所以在电视剧方面,我们主抓与陕西有关的题材,比如《大秦帝国》《保卫延安》等。

回顾中国电视剧的6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尤其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剧对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批电视受众,也涌现出了很多精品好剧,比如根据四大名著拍成的电视剧,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几代人。这些经典名著电视剧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但是无论从导演还是演员,都非常下功夫,所以成了精品力作。众所周知,新闻、电视剧、电视栏目是电视台的“三驾马车”。新闻作为喉舌的重要作用已经不言而喻,至今仍然占据领先位置。十年前,电视剧的作用或许要更大,甚至占了半壁江山。而近十年来,虽然电视剧花费的资金和时间仍然很多,但事实上,电视栏目在电视台中的作用已经逐渐超过了电视剧。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好剧的减少!尤其是近几年来,电视剧精品越来越少了。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呢?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不会讲故事。

首先,过去喊口号,讲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太多。我们要深入生活,因为真正深入人心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有的编剧,出来的作品不接地气,假的东西、空的东西太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作家要深入生活。而现在的有些编剧,要么不了解生活,要么就不深入生活,比如写战争戏,编剧没当过兵,不了解部队生活,让他写得很真实是不可能的。再如,写不出当下的生活,就是因为没有深入生活里面去,写农村剧,就需要编剧真正到农村去,要知道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如果编剧不知道,那就肯定写不出好剧,所以作家要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人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有的编剧不会讲故事的原因就是离人性太远,但凡艺术类的东西,只有能够撞击到人性的时候才会有感染力,才会有艺术深度,才能感人,而现在有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共同的毛病,就是程式化、概念化严重,完全没有认真地去挖掘人性。艺术如果离人性很远,不用生活、场景、音乐等视听语言来表现,而用口号和单纯的话语来表现,即便说了很多话,观众也不会喜欢,甚至会反感,所以这种做法坚决不提倡。真正好的电视剧,一个镜头就能让观众潸然泪下。

再次,电视剧是艺术门类中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比如,之所以有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源于电视剧在制作成本上不断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现在演员片酬太高了,演员可以拿走近三分之二的成本,制作团队用剩下的成本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肯定是不够的,于是有些场面,尤其是战争场面就太假了,影响了片子的质量。我认为,政府可以进行管理、调节,比如有些演员一部剧可以拿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片酬,这种现象应该制止。

由于工作原因,我每年要看一些电视剧,比如胡玫导演的《雍正王朝》拍得非常好,拍得像电影一样,我看了不下十遍;还有《亮剑》,这是战争戏里的样板戏,无论从哪一集、哪个情节切入,都能看进去,这是《亮剑》最宝贵的地方。这些优秀的电视剧精品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研究,也希望这样的剧能够越来越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目前,50后、60后人群仍是传统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的主要受众。随着电视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以及50后、60后这一批受众的逐渐退出,传统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方面会越来越弱,在传统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会受到网络电视剧的强烈冲击,这种情况与网络冲击传统电视的道理是一样的。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假如将来电视直接连上网络,那么电视台的“神剧”“烂剧”就会失去观众,甚至没有一点收视率。所以说,市场和观众就会把这些“神剧”“烂剧”淘汰。将来,5G出来之后,观众观看电视剧会更加自由、民主,且有主动权!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5G技术的逐步成熟,大众能够接收信息的方式将更加快捷化,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只有质量上乘的好剧才能够脱颖而出。到那时,能把故事讲好的电视剧方能拥有观众,拥有市场!

总而言之,中国未来的电视剧要想发展得更好,就一定要先把故事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