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阳 廿载甘苦,初心不泯
焦阳,男,1972年5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制片人。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陕西国风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理事,《中国电视》《中国广播影视》理事会理事。代表作品:《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百个新娘》。作品荣获第二十八、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十五、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陕西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奖(2010年),陕西省十佳影视剧优秀制片人称号(2010/2012年)。
我在电视剧这个行业已经当了20多年制片人,经历的事多了,也就褪去了浮躁,除了对艺术创作的自我苛求,把很多事都看得很淡。有的制片人可能比较功利,有的则不然。观众但凡提起一部剧时,往往关注的都是演员和导演,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也看到他们的无限风光,可制片人的那份甘苦,就很少有人能体察。
20多年前,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我不甘平淡度日,丢掉铁饭碗选择了下海经商。先是应聘到电视台当经济编辑,发现了引进电视剧的商机,我就和几个朋友合伙将港台电视剧引入一些地方电视台。当时电视剧不讲商业化,没有交易的概念,只有靠电视剧插播广告获利,拉广告成了我的主要业务。虽说收益有限,但毕竟是第一桶金。
从1996年起我开始创办文化公司,当起了老板,专门从事电视剧的投资、拍摄及发行,最先看好的就是投资电视剧。当时我参投电视剧《红粉世家》300多万资金,成本收回后还略有盈余,这给了我信心,随后先后参投了《背叛》《铁齿铜牙纪晓岚》《布衣天子》《浪子大钦差》《第一百个新娘》等一批电视连续剧,这几部戏的收视率和市场反馈都不错,但我内心深处总觉得有所缺失。就在公司事业有成时,我认为自己面临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觉得投资电视剧已经做到顶了,做来做去还是那些娱乐化的老套路,甚至想就此歇手。
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当时我偶然间看到《大秦帝国》的剧本,立即被剧本所吸引,作为陕西人,我对秦文化的广博历史内涵有着强烈的共鸣。我认为,这与那些娱乐化的电视剧截然不同,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实现一个制片人的文化价值,才可以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当时我开始做《大秦帝国》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条路会如此艰难,只是坚定地告诉自己,这么具有时代和历史意义的题材,如此宏伟且又灿烂的史诗,我一定要把它做成一部无愧于先秦历史、无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正剧。我怀揣剧本,在四五家投资商和电视台之间来回奔走,历经波折,终于拍成了《大秦帝国》的第一部《裂变》。中途有人撤资,我赶紧出面借贷;有的电视台忽然变卦,我还要反复游说,给人家吃定心丸。2009年,这部作品在各地热播,随后好评不断涌来,先后荣获了第二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最佳美术奖,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等众多行业大奖。
在《大秦帝国》第一部拍摄期间,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给了我很大的支持,面对这样一部史诗巨制,我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随后我们几方决定成立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一个公司就为了推进这一部剧,这在国内绝无仅有。为了排除杂念,我后来关闭了自己的那家公司,出任这家公司总经理。可以说,我这辈子的理想似乎就是要拍成这部电视剧。所以,其他一切都可以割舍,那一刻,我觉得内心很充实。
为了追求这部剧的精益求精,我在创作上和很多人产生过很多分歧,比如我按新的历史素材把苏秦和张仪分开了,这两个人的交锋、对抗的故事传颂了几千年,实际上,两个人的出现相差70年,并不是同一个历史舞台上的人物。所以,我要去看杨宽先生怎么写,司马迁怎么写,再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各类考古资料挖掘,去给张仪、苏秦两个人最真实的历史定位。同时我还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不能等同于照搬就会成为一部好的电视剧。电视剧最大的艺术性就在于看似拍摄中各个环节密不透风,但允许存在包罗万象的自我展现。为力保电视剧历史内容不失真,在历史真相还原的层面上对第二部《纵横》、第三部《崛起》剧本不断精打细磨,剧本创作的严谨程度都赶上考古现场了。我专门聘请了多位秦汉史学专家应邀担纲顾问,对那一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特点进行了深入挖掘,在服装道具的制作上,也是聘请了权威专家进行把关,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战国时代。
《纵横》和《崛起》是一起拍的,两部戏于2011年便杀青了。为了尽量做到对历史的还原,当时摄制组由北向南,辗转了七个地方才完成拍摄。有场战争戏是在内蒙古的红山军马场拍摄的,之后到涿州,利用那里的城墙、破败的民居拍摄了一些工程戏、战争戏,然后到象山和横店拍了大量的内景戏,还嫌不够用,又去了焦作的影视基地,用拍《东周列国志》遗留下来的景接着拍。如此跋山涉水,尽心打磨,本应苦尽甘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发生的“换角风波”,让《崛起》在《纵横》先于2013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三年多之后才姗姗而至。因为剧中原本饰演男二号白起的演员出了事,不得不临时更换演员代替。白起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他独自一人的戏可以补拍,另一些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戏只能动用后期技术,把他“补”进去。白起的戏加起来230多分钟,但改戏、补戏却花了14个月,比拍一部戏的时间还长。好在2017年2月,《崛起》还是在央视一套与全国观众见面了。“好饭不怕晚”,我当时用一句当下影视界流行的话来安慰自己,但更多的是感激,业内最好的后期团队在《大秦帝国》面临险境时帮了大忙。
《纵横》和《崛起》播出后都很成功,取得了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网台联动,打通分众渠道,成效显著。《纵横》先后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和最佳摄像奖、第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历史题材优秀电视剧金奖等行业大奖,译制成多种语言发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崛起》现在也进入了不少行业奖的最终参评环节。这也坚定了我拍摄《大秦帝国》第四部《东出》的决心。《东出》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迫切希求统一的历史使命的驱动下励精图治,迈出东出的有力步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作为《大秦帝国》最华彩的篇章,力图以宏大叙事的艺术手法展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的壮丽史诗,表达人民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
作为一名制片人,耗费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大好年华都投入到一部年代久远,且未必被市场看好的历史剧中,很多人并不理解我这种执念和我背后沉甸甸的责任,我必须对得起《大秦帝国》承载的历史文化之重,在凡事都追逐轻快的影视文化氛围中,厚重的《大秦帝国》行走得并不轻松,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如今,《大秦帝国》第四部《东出》尚在筹备。作为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总制片人,甘苦自知。全心全意去做好它,对得起这段尘封的历史,对得起初心就可以了,至于给这部剧打多少分,就留给观众评说吧。也许我做不到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是我们有责任告诉观众真实的历史,告诉观众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