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平 一切商业最终还会回到原创上来
周亚平,男,1961年7月生,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制片人、出品人、策划人。蓝白红影业创始人。曾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任职,曾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评审领导小组成员。代表作品:《赵氏孤儿》《父母爱情》《木府风云》《火蓝刀锋》《十送红军》《温州一家人》《咱们结婚吧》《我在北京挺好的》《新围城》《学徒狂人》。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千帆过尽,我特别不喜欢说些什么,但经常又会被同仁、同道问些什么。诸如什么样才是一部好的电影、什么样才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怎么做才能做一部好的电影、怎么做才能做一部好的电视剧,等等。所以我也时不时想想,所思所考并不敢对行业负责,只对自己的点滴实践负责。
这几年影视市场变化巨大,传播形态、审美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所带动的剧集革命,差不多要了传统平台电视剧的“命”。这一革命还要继续下去,泰坦尼克也不会翻身。这是好事,毕竟不是关乎人命,不值得大惊小怪,谁该撞冰山谁撞。
就我个人参与电视剧管理与运营的感受来说,电视剧本身在这几十年中一直处于进步之中。不可否认,它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是同时的,审美上与国家开放的视野抵达也是一致的。从借鉴角度看,我们的创作生产经历了大陆(苏俄)、中国港台、日韩、欧美若干个审美阶段,不管你自觉不自觉,现在进入欧美模仿与学习阶段了。我多次听到一些制作人朋友说,他们买了英国这个剧、美国那个剧的版权。
无可厚非,这个历史必须完成。好几年以前,我去洛杉矶观摩过“艾美奖”的颁奖典礼,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会靠上美国人的创作与生产模式。果然,人家花400年工夫走的,我们40年就走了一遍;人家花40年工夫走的,我们4年就走了一遍。只不过我们走得快,就难免粗糙。
比如说IP及IP开发,便成了近几年的一个热词、热概念、热行为,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热烈向往。大数据依赖与大市场获取是它的来龙去脉,其实说到底就是走捷径,就是尽可能快地攫取生产力和影响力,以孵化代替创造。怎么办呢?全球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这么干,影视也找到了自己的玩法,但不能算“偷”,只能说整合。
语言本身是一种强制。许多分析、判断、预测、概念命名、话题设计都被行业里的一些大腕与新锐特别是平台自认为有经验的发言人垄断了,他们的言说营造了影视行业貌似的状况。各种风向的来源还是大数据,但我本人感到焦虑的是,有一个数据实际上并不好,即我们的从业群体真不够强大。
大家懒得说文化与文化人了。的确,文化人是多么陈腐、多么衰败的一个称谓。有文化的也要装作没文化,好轻装上阵,好跑得快一点,好赢得资本的尊重(资本认人唯亲只认资本)。美学上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文本上呈现为草根高于经典,技术上非专业公然强于专业。但是,文化人毕竟是被文明所变化了的人:被语言的文明所变化了的人、被艺术的文明所变化了的人、被影视的文明所变化了的人。在当下新一轮的拨乱反正中,我为他们呼吁。
呼吁真正优秀的有文化的制作人,他们必须是真正懂得这个时代的人,纵使他是一个商人。中国观众的构成很复杂,祖国大家庭四世同堂很难伺候,然而又必须伺候好、伺候妥帖,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与担当。影视作品就是一个故事产品,相对比较简单,标准却难定,食品与药品监督部门也不能帮助我们。但请相信,就内容而言,一切商业最终还会回到原创上来。
坚实地讲好中国人、当下人的故事,这是日韩、欧美对我们的期待,是世界对我们的期待。但愿吧!但愿我们也有更多、更好的版权输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