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宏 电视剧是痛并快乐的事业

李 宏 电视剧是痛并快乐的事业

李宏,男,1963年9月生,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出品人、编剧。曾任第二炮兵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处长,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一级编剧。担任电视剧《兄弟海》编剧。代表作品:《石破天惊》《彭雪枫》《天啸》《狼毒花》《战北平》《阿丕书记》《解放海南岛》。个人荣获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9年)。

我出生在四川秦巴山脉深处一个叫旺苍县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参军前从没见过电视机,当兵后为了看上电视剧,抬着电视机到山头找信号是常有的事。后来从事电视剧事业,更是纯属偶然。

15年前,我从机关文化处长的岗位被派到某新型战略导弹旅代职副政委。在部队干得正欢的时候,组织一纸命令,让我出任原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那天晚上,我几乎一夜无眠,一直在操场上坐到后半夜。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很忐忑,也很无奈。经过几天几夜反复思考后,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全新的工作领域,以初生牛犊的心态撸起袖子真干起来。

电视剧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一个非常光鲜的职业。尤其是军队的电视剧,带有无数光环显得尤为耀眼,曾经经历了90年代佳作不断的辉煌时代,也涌现出了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好作品。但到了我这“一棒”,我感受更多的却是没完没了的疼痛,这种疼痛不仅仅体现在“票子、本子、班子”,也不仅仅为跑播出去“卖笑脸”的尴尬。我面对的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完整的编、导、演及销售团队,更没有反映火箭军题材、军事题材的本子。正为这些事抓头搔腮不得要领时,从中南海转来的两封中央首长亲笔批示的信就放到了我的案头,首长批示是要严肃处理、认真对待附在后面的来信。面对各级领导密密麻麻的批示,我还没来得及研究剧本创作,就开始为电视剧的经费和播出问题惹来的官司请律师“擦屁股”。因为向中央领导写信人的政治身份极其特殊、敏感,我不敢有半点马虎,便投入了改剧、筹钱、寻找播出平台和打官司上。虽然这些事后来都成功化解了,但对于我这个一上任就撞“南墙”的人来说,我当时确实度过了很多不眠之夜。

现在回想起来,这还不是我电视剧生涯中最痛苦、最棘手的事,更难处理的是拍摄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的善后事宜。特别是我父亲病危时,我刚赶到首都机场。电话就一阵紧似一阵地响了起来,拍摄现场传来消息:“三名群众演员被海浪卷走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脑子“轰”的一下全都空白了,握着手机站在候机大厅里很久没有讲出话来。由于我们一直坚持拍摄军旅题材戏和战争历史题材戏,战争场面和拍摄环境要求高,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时有发生,拍摄《战北平》《解放海南岛》《阿丕书记》《石破天惊》《天啸》时,都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事故,现在回想起善后事宜时,都感到惊心动魄。

好在,一切困难都挺了过来。

我在电视剧创作道路上坎坷不断,掌声不断,鲜花盛开。

失眠、焦灼,左突右围,上冲下打是做电视剧人的必然生活。凭着我多年军营生活练就的勇猛劲头和与团队的情感交融,我还是找到了制胜的途径。我斗胆打破了单位十几年一贯制的“大锅饭”,实行制片人工作室制度,让每一个人都到市场大潮中去“游泳”。深入部队找题材,潜入社会找经费。第二年就与云南润视荣光公司创作拍摄出了创造收视奇迹的长篇抗战题材电视剧《狼毒花》,一年后又独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推出了现实军事题材《石破天惊》。

这之后的十多年时间,我始终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在乱象丛生的影视界打拼,成功过,失败过,有时也摔得鼻青脸肿,但一次也没倒下。

十几年来,我带领团队策划、创作、合作拍摄了《尖刀出鞘》《天啸》《水上游击队》《葵花怒放的声响》《战火中青春》《战北平》《博弈》《金玉瑶》《彭雪枫》《阿丕书记》《绝对忠诚》等长篇电视剧20多部500多集,多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金星奖”“飞天奖”“金鹰奖”,奖杯装了一展柜。

十几年来,我带领的十几人小团队没有拍摄过一部戏说剧、穿越剧、狗血剧,一直坚持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作为我们的艺术追求。特别是在剧组成立临时党支部的做法,单位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表扬、奖励,荣立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全国电视行业领跑先进单位。单位也从“穷小子”变成了全军同行中的“富翁”。由于这些可喜的业绩,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出席了全国第九次作家代表大会,单位多次受到中央国家机关表彰。记得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谈采访时,我讲过这样的话:“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艺作品,作为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正在向高原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