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平 制作有情怀、有温度的电视剧

曹 平 制作有情怀、有温度的电视剧

曹平,女,1962年11月生,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制片人、发行人。花儿影视公司制片人,成立曹平影视文化工作室。曾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发行部主任。代表作品:《金婚》《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急诊科医生》。个人荣获第五届北京电视十佳工作者称号(2007年),第七、十一届全国十佳电视剧制片人称号(2008/2017年),莫斯科欧亚电视节优秀制片人奖(2008年),第十九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制片人奖(2016年)。

1995年我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一开始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译制导演,但事与愿违,我被安排到发行部做宣传工作。1997年,我被中心主任郑晓龙点名去发行部做影视剧发行工作,正式进入影视制片发行行业,至今已有足足20年了。这20年来,从发行第一部电视剧《西皮流水》到《结婚十年》的制作发行,《搭错车》的策划,《亲兄热弟》的监制以及《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制片人,再到《金婚》《我是老板》《金婚风雨情》《甄嬛传》《新编辑部的故事》《红高粱》《芈月传》《急诊科医生》等的总制片人或制片人,我经手的电视剧近百部。这一门工作对我而言,既代表着一种神圣的使命、肩扛的重任,又像是吃饭喝水一样,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制片是一项非常考验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工作。一个好的制片人既要有不俗的文学修养,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还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领导能力去统领五湖四海的剧组。而更难却更为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初心。优秀的制片人,时刻都应怀有对这一行业的根本之问:“影视何为?”而我们一生的实践,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

对我来说,影视剧从本质上是艺术作品,也是承载着审美价值、思想形态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影视剧是拍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观赏的,更是老百姓的精神食粮。一想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让我感觉到影视制作沉甸甸的分量。我为什么要做制片人呢?一开始也许只是为了掌握一些话语权,让被动的发行变得容易点,其实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它敦风化俗、涤荡人心的巨大力量。20年里,我制作发行的作品越来越多,涉及的市场环境、创作风气和时代背景也经历很大的变化,可唯有对影视剧的社会价值的清醒认识和发自肺腑的热爱,从未改变。

这些年来,资本的蛋糕越做越大,影视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也出现了很多枉顾专业诉求、践踏社会良知的乱象,不少项目成为资本的博弈工具。艺术追求变成了技术算法,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沦为大众欲望的迎合。浮躁的风气在整个影视领域蔓延,也让制片发行行业变得不再纯粹,有些从业者甚至把作品质量放到一边,专心致志做营销。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让我感到痛心。

艺术质量是一部作品的灵魂,而作品才是制片发行的根本。只有制作出有品质的作品,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此后的一切工作才有了“主心骨”。所以对一个项目艺术性的判断尤为重要,包括故事本身好不好,题材是否吸引人,演员是否合适等。在我眼中,一个好故事的标准,又总是由它的现实主义底色、价值观的导向和对人性人情的刻画来决定的,这是影视剧的“核心价值”。只有心里始终装着观众,制作的作品才会真正“接地气”,有质量。

当然,只是质量好还是不够的,制片人的工作也是为了防范“酒香也怕巷子深”,尽力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实现巧妙的平衡,既不失之曲高和寡,也不沦为平庸媚俗,而能共同服务于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宗旨。2001年,由我发行的电视剧《永不放弃》,曾创下了当年发行价格最高回收资金最快的纪录;2004年的《搭错车》、2005年的《幸福像花儿一样》、2006年的《亲兄热弟》、2007年的《金婚》以及2014年的《红高粱》在以当年最高价发行之际也获盛赞,收视飘红,好评如潮。此外,2011年的《甄嬛传》、2015年的《芈月传》等大型古装剧收视率都创下了历史纪录,传统文化的古装题材也引发了海内外的观剧热潮和好评。

但这些远不只是简单的经济账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有更广大的市场、更多的观众接受和看到了我们的作品。因为作品质量过硬,经济效益随之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1+1>2”的制作人的“加法”。实现艺术和市场的双赢,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复兴,对一个制片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初心,我不仅要兼顾艺术与市场两方面的工作,更需要从策划到发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全面把控,做好艺术作品的“顶层设计”。为此,我从早年的被动发行到《结婚十年》的主动参与,一直到拍摄《金婚》时成为总制片人,完成了从发行到制片的身份转换。我深深地明白,要成为一个好的制片人,就必须对作品有更大的主动权,从选材、创作剧本、定主创、定演员、拍摄、后期制作到最后的发行,都应该亲力亲为。也正是因为这样,每一部精心制作出来的电视剧,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成为融入我全部心血的结晶。

2017年播出的《急诊科医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行业剧领域,医疗题材特别适于观照社会现实,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探讨。而拍这部戏之前,我已经有了《永不放弃》《产科医生》等医疗剧的制作发行经历。我和郑晓龙导演决定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要讴歌真善美,给观众传递正能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播出后的热烈反响来看,可以说天道酬勤,努力终有回报。

有句话说得好,你希望这个社会怎样,就创作出怎样的作品。关照现实,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我制作电视剧的本源,也是我对于民族国家的热切期望。在浮躁的业界,这些高远的期望也许并不讨好,却无比珍贵,它代表着一位制片人对社会的责任与初心。所幸的是,这些年我参与制作和发行的大量作品的广泛影响和观众口碑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更有信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制作更多更好有情怀、有温度的影视作品来回馈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