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朴 不单是废了辫子妆——我的电视剧处女作《琉璃厂传奇》创作回顾
杨善朴,男,1955年4月生,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曾任北京金泽太和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电视剧事业部总裁。代表作品:《琉璃厂传奇》《末代皇妃》《京华烟云》《夫妻那些事》《我的儿子是奇葩》。作品荣获国剧盛典2012年度十佳电视剧,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优秀作品奖。个人荣获北京影视春燕奖最佳制片奖(1997年),第二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制片人奖(2006年)。
1995年,我作为出品人兼制片人,投资拍摄了30集电视连续剧《琉璃厂传奇》。这是我的“触电”处女作,也是编剧邹静之的处女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懵懂涉入市场化的年代,国有体制各级电视剧制作中心统治着所有制作和播出,仅有的20多家民营文化公司有一半以发行港台剧为主。屏幕上可见的少部分大陆生活剧和历史剧外,最多的就是港台清装辫子剧、戏说剧。在长期以来文艺是宣传的思维定式下,这一潮流式现象,不乏为一种新气象,令人突然明白,文艺原来可以这样娱乐,而且如此受人欢迎。然而这一现象的平庸和泛滥,也促成了业内的思考和创作的飞跃。
正是这样的时间节点,我和邹静之碰上了。他用了两年多时间,深入研究、采访、体验后创作的《琉璃厂传奇》30集分集大纲,我两小时一口气儿读完了。到今天,我都认为那是我读过的最漂亮、最引人入胜的大纲。所以,当即决定由金泽公司全额投拍,而且,起步就定位于拍精品。当时最大投资的剧也就200多万元一部,大约在20多集,我们则投了800多万元,当时在业内小范围还成了笑谈。
当时的清装辫子剧由于几乎天天看,所以观众似乎也习惯了,而事实上这类戏说剧也是电视台抢购、抢播的主要类型。所以,当我们决定去拍一部人们从未见过的古董剧,去拍一部写人性和命运的正剧,尤其是我们自己定名为“民初剧”(后来与“抗日剧”合称为“年代剧”),这无疑就是今天所说的逆袭!
但是,恰恰是这一逆袭,创新求变,不附和潮流的精神,成就了这部剧的巨大成功。在当时这部剧由于视觉特征醒目,被媒体评论冠之以中国年代长篇连续剧的开山之作。而其中缘由,肯定不仅仅是废了清末民初剧的辫子妆。我对于当时满荧屏的辫子妆极为不喜欢,所以,一建组我就和导演及主创讲不要辫子,设计些漂亮妆。导演说:“不可能啊,我们拍的是民国初年,那时应该还有辫子啊。”我一想,那就查查资料,看看这个想法是否有依据可寻。查了一周,结果出来了:1912年孙中山颁布剪辫令,但大部分人没剪,是怕复辟再掉脑袋。1926年至1929年逐步消失。这部剧的年代发生在1920年以后,这个“后”就和前述的“逐步消失”有了依据,废辫子没商量!唯一的妥协是给扮演清朝遗少贝勒爷的张国立留了一小绺辫子,这样最终成就了民初剧无辫妆的范式。
当然,这仅仅是形式,最重要的成因则是来自于那个开放年代从业人员拥有的理想追求和专业精神。最重要的贡献当首推邹静之的潜心剧作,那是出自于他的真情喜欢和孜孜不倦,他的文学语境和诗人情怀,无疑是最感染我乃至导演和所有主创的,还有就是求精求实的态度。特别是投资这么大,各部门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以至于主要道具都是从琉璃厂交押金借来的珍稀古董。还有印象深刻的是片头片尾包装,我们以比当时行情高20倍的价格,首次采用电脑合成技术,播出时令业界眼前一亮。就是这些点滴相融、细致缜密的认真态度,使这部在开拍前被所有看过剧本的人称“太文化”的剧,在播出后广受赞誉,并在次年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春燕奖”最佳制片奖。
从此,我有了更大的信心。成为一个创作型的制片人,并与其他制片人作为第一代市场化制片人,走上了中国电视剧创作繁荣的历史舞台,为中国电视剧今天的辉煌,贡献了25部近1000集添砖加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