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萍 致敬,我从影的20年
张硕萍,女,1968年11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江苏现代国际影视文化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现代天幕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东阳市现代天幕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剧制作业协会常务理事。代表作品:《大脚马皇后》《皇后驾到》《人到四十》《后厨》《敌后便衣队传奇》《袁崇焕》。作品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成都最受观众喜爱的十佳电视剧奖。
时代是用来讴歌的,历史是用来缅怀的,而我这从影的20年是用来向它致敬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我从一名专业的广告人转行从影成为一名出品人、制片人、发行人,至今已整整20年。20年,弹指一挥间。
这20年正是中国影视行业迅猛崛起、蓬勃发展的20年,我亲历了这一代老影视人怀揣梦想、不忘初心、实现梦想的20年,同时我也见证了中国百万影视从业人员共同成就了今天影视文化业空前繁荣的20年,作为见证人和亲历者,我自豪,我荣耀。
自1998年至今,我豪情满怀地率领我早期的江苏国际广告影视有限公司移师北上,资源整合后成立了北京现代天幕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此作为总部,实现了战略重点转移。这二十年如一日与我的团队同行,跋涉在影视这条不归途中。几经艰辛,几番芳华,如今已成功拍摄、制作、发行了30多部影视作品,成就了自己钟爱一生的影视事业。
我庆幸自己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庆幸自己能拥有这份通过影视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的事业。
20年,总有一些记忆挥之不去,总有一些情愫萦绕心头,那些曾经如火如荼的燃情岁月;那些曾经的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的创业之路;那些曾经的困顿迷茫,自我救赎的成长心旅;那些曾经的远去了天国的,或退休了的,或荣升了高位的良师益友们……
说到这儿不禁让我联想起几位在我职业生涯里敬重的职业榜样:一位是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先生,另两位是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原司长李京盛、副司长王卫平先生。记得2005年我公司在央视外景无锡基地拍摄长篇连续剧《首富》时,在拍摄现场接到通知:下午电视剧司领导要亲自带队下基层到央视外景基地慰问我们几个剧组。这种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得基层的敬佩。我个人认为:他们这几位对中国影视行业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曾几何时,在北京有个行业平台叫“573”,是我们这一代影视人抹不去、绕不开的记忆!“573”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其实形同一个行业沙龙,由电视剧司领导发起,当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聚拢人气、交流沟通等,不但很快为一个自立门户、各自为战的行业打通了上下游,拿到今天来说,其实就是影视行业早期发展理念的萌芽与雏形,即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抱团取暖、融合发展。该平台汇集了影视界制作、发行、播出、管理、演艺、研究等各路精英,大家在这里交流沟通、商榷洽谈、研讨学习,以一种轻松愉快、大家善于接受和喜欢接受的方式,为大家创造并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现场办公的效果。
这一平台从2003年开始打造,是这个行业自觉自愿的沙龙,是行业里的政策法规信息、创作选题、制作方向、市场方向、产业环境等各种信息汇集的平台,自然而然地让这个平台的人可以获得所有机会和利益。而且影视行业在那个时候特别“抱团”,特别有凝聚力及战斗力。电视剧行业在话剧、电影等几十种文艺门类形态当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始终立于潮头,引领着老百姓的日常话题,成为老百姓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这与电视剧司领导们有大情怀、大智慧、大格局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很多业内人士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发展、成长、锤炼,成为影视业界翘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就今日影视业半壁江山的精英们很多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一路回望,从广告业顺利转战到影视行业,其实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因为开办广告公司需要拍摄大量的商业广告片和企业形象宣传片,我积累了一些影视制作经验和资源,所以平稳过渡到影视业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此刻尤其感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庞教授给我的引荐和指点,让我有幸参加了1997年中国港台联盟的文化交流活动,打开了眼界,看到了国际影视文化业的繁荣,从此触发了我影视梦想的发芽!
在前辈的指点下,我了解到当时国内电视台之间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电视台之间的节目播出是以各自自有剧目相互交换播出即以物易物为主,还没有资金购买版权这一说,走的是“贝壳交易”路线,后来才逐步发展到了版权意识和版权购买。由此,我踏上了国际影视剧版权购买交易这趟顺风车,通过不断参加各类国际影视会议去选择适合在我国播出的影视剧,重点是购买中国港台影视剧的大陆播映版权,那时候供需双方共生共存的生态环境非常稳定。
我们与电视台共同尝试了一种新型的随片广告播出模式:即电视台用十分钟左右的广告时间换取播映权!所以我们自带广告客户以此解决电视台需要支付的版权费,这样比原先的“贝壳交换”模式又上了一个台阶。
纵观20世纪90年代末影视行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国内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基本都以港台剧为主。而当时国内除了几家“国家队”,其他影视制作公司拍摄的电视剧较少,其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上百家制作公司几乎没有专业人才及专业摄制班底来制作电视剧。
面对港台剧盛行这一局面,作为制片人的我们心里清楚,是时候扛起制作符合我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的责任了。为此,快速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和摄制队伍迫在眉睫,拍出时代的好作品刻不容缓。1999年年初,我们与王金生导演达成了自编、自导、自制的合作共识,联手导演王小康和编剧王静,连续合作拍摄发行了三部高品质电视剧。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要求,我们特意聘用了制作水准较高的马来西亚和中国港台班底前来助阵,三部作品一经问世,迅速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是电视台与各制作公司供需双方的“蜜月期”,彼此精诚合作,电视台凭着对制作公司的高度信任并没有设置审片这一环节,购片主任只需观看制作方提供的五分钟片花就可用传真机签约播出,发行也基本不用去电视台面签。很怀念那个时代的合作环境及投资环境,彼此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2002年我们公司制作发行《大脚马皇后》荣获第二十一届“金鹰奖”后,2003年又趁热打铁拍摄了《皇后驾到》。该剧开拍第一天,导演李路(当时是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当天揣着一张几百万元的支票从南京赶到了我们在央视无锡外景基地拍摄的剧组,二话不说从怀里掏出支票大手一挥说:“需要多少尽管说!”当时全体演职人员都被感动了,这就是那个时代影视人的革命友谊。像这种重情重义、肝胆相照的挚友还有制片人兼导演张健、唐国强,著名导演舒崇福将军,一级编剧胡正言将军、欧阳奋强导演等……二十载打拼的最大收获就是拥有了这些好朋友,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都会为朋友挺身而出、共赴使命、共创辉煌!这是我此生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可说的事太多,但真正想说的就这么几件……只是想透过这些小气孔穿越回那个时代,追忆逝去的青春和再次触摸那个久远时代温暖的脉搏,它似乎永远在你和我的内心跃动!
致敬,转瞬飞逝的二十载!
拥抱,雀跃而来的二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