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欣 回忆早期电视剧市场那些人和事
罗欣,男,1952年12月生,毕业于西北大学。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编剧。曾在浙江电视台任电视剧文学编辑,参与《大众电视》杂志社金鹰奖创始工作,参与组建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参与创办中山电视艺术中心并任主任。代表作品:《凯旋在子夜》《巾帼悲歌》。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在我国电视剧60年不平坦的长路上,我有幸在改革开放后的里程表上走了20年,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几个脚印。我做过电视剧编剧、出品、制作、发行销售等行当,除了演员,几乎干过与之相关的各种杂活儿。同时,赶上早期电视剧由交换机制转型为市场交易机制的潮流,顺势而进,成了这个市场的开启者之一。
记得1989年10月,在今日国内电视剧行业资历最深的尤小刚先生参与、支持下,我携手今日也成为著名出品人的铁佛先生,摄影家兼导演制片人的沈小萌先生,出身复旦大学的李光斗先生、顾刚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蒿里行先生,来自湖南电视台的刘元生先生和后来有名的俏佳人音像老总李燕女士,还有同样来自湖南的游建鸣先生以及“五个一工程”奖“专业户”蒋晓荣女士,一众人等落脚中山这块出过大英雄的风水地。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赵寻先生和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创社社长、有电视剧“教父”之称的潘志忠先生、江淮先生通力合作下,我和这样一群比我水平高的前辈、同辈和晚辈南下广东,在孙中山故乡注册建立了国内最早的一家民营电视节目公司——中山电视艺术中心,大家推举我当了董事长兼一把手。
这一天是1989年10月1日。
必须提及且不能忘记的一个人是广东企业家陈健仁先生,没有他的资金支持,就没有中山电视艺术中心。
中心开张后的第一件事是向市场推销40集台湾剧《八月桂花香》,是中国电视制片人协会会长张明智先生特意帮忙推荐引进的。那时没有什么节目展销会,也没有各种节展的卖场。中心首任发行部经理李楠背着这部剧上电视台门挨家兜售,敲开了市场大门。可惜这位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从北京广电局辞职投入中山的好青年却不幸早逝,还不到40岁。李楠是殉职节目市场的第一人,值得后来的电视剧发行人缅怀。从此《八月桂花香》成了由交换转型为交易的第一剧,拉开了电视剧市场的序幕。
第二件事是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合作投资拍摄大型古装战争言情剧《巾帼悲歌》,获得了第十一届“飞天奖”。
这两件事让中心很快站住脚。
第三件事是1993年,中心受中宣部文艺局、广电部社管司委托与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尤小刚时任中心主任)在珠海白藤湖联合承办了“社会主义电视节目市场研讨会”,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社管司司长韩庆余、任谦同志,央视副台长洪民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准、汤恒同志出席了会议;参加理论研讨的有各省级、省会市级局台长100多人,这次会议在理论上确立了电视剧市场发展方向,被称为“白藤湖会议”。
第四件事是白藤湖会议后,协助广电部出版发行了40万字的《中国电视台综览》,该书是第一部介绍我国电视事业的指南。
上面这些事都是尤小刚在北京联络各方推动,我和铁佛在中山策划实施,值得记载。
我们遵循孙中山先生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富民强国遗教办公司,这四句话一直写在中心会议室墙上。在最初形成电视剧市场至少十年时间,随我南下的这群各具专业的兄弟们写出了不少有趣篇章。业界人士曾把中山电视中心喻为节目市场的“黄埔军校”。当年和我携手共进的这帮人,如今已成为这条路上“货真价实”的人物。
铁佛是剧作家出身,多年的老朋友为助我屈就副职,在中山四年,尽心尽力,为中心发展打下基础。像李光斗这样出身知识家庭的优秀学子,本应成为一个学问家,在那个年代,竟悲愤地中断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学业,在人生低谷投入中山电视艺术中心,与商品为伍,另辟一径。同是出自复旦的顾刚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我拜托顾刚负责中心驻上海代表处的业务。早在1990年,他发明了电视剧带广告播出取代买卖新手法,让节目价值大涨,随后全国追效,为中心发展做出了大贡献。其大智若愚、低调做人的行事风格,让我自叹弗如。再说李燕,也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子,从厦门长龙音像转任中山电视艺术中心音像部经理后,同样遭好友暗算,几乎倾家荡产,痛苦之余与中山作别,赴广州创立俏佳人公司,坚强不屈成国内音像一姐。时任中心云南制作部经理的“五个一工程”奖“专业户”的蒋晓荣女士,在我们筹建中山电视中心期间,来中山找我帮忙想拍电视剧,我应其要求设云南制作部,她当经理,另资助人民币5万元拍了一个单本短剧叫《野战雄师》,是她的处女作。还有一位令我不忘的兄弟游建鸣,当兵退伍后弃电视台投入中山,和铁佛一样写得一手好字,能屈能伸,终有出头之日。中影公司的英语电影翻译单东炳先生来中山后,从美国购入翻译了90年代前奥斯卡奖经典电影全系LD大影碟300多张,如今连同LD大碟已成珍贵资料。还有随我南下中山创业的原央视国际公司总经理张绍滨先生。
说起不解渊源的还是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与中山电视艺术中心的那些往事。在潘志忠先生和尤小刚先生的推动参与下,自1989年出版社与中山电视在南北创办之始便联手互动,为了注册这家国家一级出版社获准经营资质,我从中山调现金100万资助,那年月的钱可不是现在的钱。建社不久,不知何故,首任社长潘志忠先生便南下出走。剧协党组书记赵寻以副部级官阶兼社长,将出版社更名为“中华文艺音像联合出版社”,牌子再大不过了,由读书人江淮副社长独撑北京一摊。
1995年10月赵寻已年过七旬,退休之前,要我当副社长管业务主外,江淮管行政主内,寄望我们联手把这家国内最大招牌的音像出版社做好,亲自将剧协党组的任命书交我手上。对我来讲,本是情与利皆不容辞的好事。但我知道,潘志忠先生这些年在外不容易,已带了马中骏等南方才俊,俟赵寻退休即回社履职。想起潘先生为人仗义、当年助我创办中山旧情,我选择了婉拒。后来事实证明,马中骏为人厚道,才思俱丰,作为常务副社长配上铁佛这样熟悉市场的发行高手合作,他们将为中国电视剧书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自不待言。
随着电视剧市场日益繁荣,技术手段不断更新,1998年,我在北京联手西影旧识、有名的电影音响制作师顾长宁先生,合作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全数码级制作公司,工商注册名为“北京威宁新影视技术公司”,主要经营电视剧后期制作,大名鼎鼎的其弟顾长卫先生也帮公司招来不少业务。公司开张承揽的第一单活儿就是湖南人拍的《雍正王朝》。该剧打响后,公司生意日渐不断,先后为央视制作了《水浒传》、陈道明主演的《绍兴师爷》《风雨一世情》,游建鸣投资、吴京早期主演的功夫剧《小李飞刀》以及我投资拍的百集秦汉传奇三部曲:《商鞅》《吕不韦》《吕后》等好剧。想起这些往事,既远且近,也算为中国电视剧60年做了点儿微不足道的事吧。
几十年一晃而过,当年推动电视剧市场发展的“始作俑者”,东北的黄庆全先生、四川的王骏清先生、陕西的王宗侠先生和帮助中心出过不少力的苏向东先生都已退休。
赵寻先生和被誉为电视剧“教父”的潘志忠先生已驾鹤西去,愿他们灵魂安驻天堂。人生不过几十年,凡事问心无愧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