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令阳 身处陕西这方沃土,用影像展现她的历史与文化是我的本分

顾令阳 身处陕西这方沃土,用影像展现她的历史与文化是我的本分

顾令阳,男,1956年8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出运营者。曾任陕西电视台总编辑,在任期间支持了《大秦帝国(1—3)》等优秀电视剧的制作、播出、宣传。

我是做新闻出身的,之后有幸担任陕西电视台总编辑一职,主要负责对本台节目进行把关和审查,以及对电视剧的购买、宣传、编排和推广进行管理等工作。当时,由于陕西卫视是全国最后一个上星的卫视,它的影响力比较小,并且在陕西地区也一直未能占据主要市场;而陕西电视台虽只是一个地面台,但由于地缘优势,它的两个频道(一套依靠的是全省市场,在陕西省内始终排第一;二套是都市频道,覆盖西安市场,在西安的收视率较高)的口碑一直不错。所以我们把同为地面台的西安台作为主要的比较对象。

21世纪初,电视剧相较于其他电视节目提前市场化,我认识到电视剧在市场竞争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对电视剧的工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具体做法是,根据当时市场的竞争情况,从宏观战略上给节目中心定两个要求:一是对收视率的要求,二是对电视剧购买价格的要求,这两点相互联系。具体来说,我给节目中心主任的发挥空间很大,电视剧的购买价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超出,但是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也需要相应地提高。仅用两年时间,陕西电视台就超过了西安台。

随着电视剧受市场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在买剧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很多好剧被高价买走,这就使地方电视台常常买不到好剧。同时我也思考,要研究市场就必须敢于进入市场。于是,我们对电视剧的发展方向做了调整,逐步从买剧发展为做剧,先后试用了两种策略。首先是联合其他电视台一起买剧,其次是提前介入项目,即做剧。以提前介入项目为例,一方面,从公司的角度上来看,当项目刚被孵化出来时,制作公司实际上对未来市场还是持谨慎态度,所以公司会做很多降低风险的工作;另一方面,电视台提前介入,参与到项目的策划与制作中,是降低资金成本、降低公司风险的一个好方法。所以,这种方法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在台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陕西台的电视剧发展目标年年都能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

地处陕西这块革命根据地,我们台做了几部红色题材的电视剧;除此之外,我也很有幸支持了电视剧《大秦帝国》《硝烟背后的战争》等表现陕西历史与文化的优秀电视剧的制作、播出和宣传。

《大秦帝国》是一位陕西的学者型作家写的一部小说,当时陕西电视台正在实施购买策略的前期阶段,有人向我推荐了这个项目,建议把这部小说拍成电视剧。我非常荣幸,比较早地接触到了这部小说。看完小说之后,我觉得非常好,于是决定认认真真地去做这部剧。当然,做这部剧是不容易的,几经周折,期间不仅项目被换过,甚至连一开始参与制作的公司到后来都退出了,幸亏后面团队的加入才挽救了这个项目,呈现出现在的成果。为了提升影响力,这部剧拍完之后,我们台花了300万元策划、举办了大型的宣传推介活动。可以说,这种投入和盛况对于一个地方电视台来说是难得的。至今感谢这个项目中的所有成员,我们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将这个项目出色地完成,这是最宝贵的情感。

这部剧确实是陕西电视台投入制作的一部好剧,如今已经做了三部,播出以后在社会上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中国现在所有的历史剧中,《大秦帝国》这样的体量应该算是第一个,而且这三部剧全在央视播,这很不容易。这也说明我们陕西电视台能够胜任这样的文化担当。

曾有人问我:为何会同意做《大秦帝国》?我想,是因为这部剧展现的是燕秦历史,而这段也是陕西父老乡亲值得骄傲的历史。说实话,我们拍这部剧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在履行作为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地方电视台所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如果不做,就对不起我们当地的老百姓,也对不起这方沃土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