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萍 电视剧带给我的人生况味
孙雪萍,女,1943年1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制片人、策划人、投资人、发行人。上海三九创新文化发展总公司策划、顾问、原总经理。曾任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部制片主任,上海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第六创作室负责人,上海电视台创新影视制作社社长,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创新社社长。代表作品:《十六岁花季》《上海大风暴》《哎哟,妈妈》《走过旧金山》《蝴蝶梦》。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第二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称号(1994年),上海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0年),第二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0年)。
我是被在市委党校学习的广电局领导推荐到上海电视台做制片工作的。我在党校的活动能力、公关能力、热情活跃的精神状态,都让他们觉得是做制片的好材料。正好,台里在筹备电视剧部,很需要人。我们海陆空文工团回来的几个文艺兵,有幸成为电视剧创作的新生力量。但只有我一个女制片!
从1984年进上海电视台到2011年为央视一套奉献一部纪念建党90周年的作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与电视剧同步前行的近30年中,我经历了电视剧发展的不同阶段,感谢时代,让我们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在电视剧早期,我有幸得益于中国电视艺委会主任阮若琳的关照,受到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高副院长、教师朱羽君等前辈的言传身教,系统学习编剧、导演、摄影的专业知识,进行大量海内外优秀作品的观摩、讨论。更忘不了张乃嘉大姐,一掌把我推上研讨会的讲台,代表制作部门与优秀编剧黄允老师、获奖导演孙周同台讲述创作电视剧的艰难和喜悦。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我忘不了那些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导的好领导。至今我非常感谢央视影视部主任高建民。当时校园电视剧已有《诗魂》和《绿荫》,我台导演富敏和编剧张弘,为了不与同类作品雷同,重新创作了12集电视剧《十六岁花季》。由于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教育改革、知青子女回城、早恋、婚外情,剧本在审核中受阻,但我从和他们多年合作的经历中知道,这是他们最用心、最投入、最好看的一个剧本。我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有责任和他们一起催生这个“孩子”。我把剧本寄给了高建民,出于对优秀剧本的爱护和对艺术创作的公心,出于对编剧导演得奖作品的喜爱,更出于对我们创作团队的信任,高主任给我们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并决定由央视和我们合拍。
有了央视的介入,让编导很受鼓舞。他们进一步到几个学校采访,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剧本多次打磨、修改,剧本终于审查通过,并顺利投入拍摄。一经播出,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观众来信都是用麻袋装,还有的孩子从广西跑到上海,要见见这些小哥哥、小姐姐。该剧每年暑假都会重播,接连播了十几年。因剧中演员吉雪萍和我同名,孩子们记住了制片主任孙雪萍。有次我看外景,招待所床位很紧张,跑了两个地方都未解决,后来见上海电视台介绍信上有我名字,说看过我们的《十六岁花季》,特别喜欢。为此他们想办法加床,还把他们休息的铺位也让给我们一行八个人。这就是观众对良心作品的回报!这部戏的创作,让我坚定一个信念:不管什么时候,心里一定要有观众,怀里要有一颗艺术良心,坚守在文化品格和美学品格中寻求突破。这条路虽艰辛,但别无选择!
1991年我作为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第六创作室负责人,以制片人的身份拍摄表现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长篇电视剧《上海大风暴》。我们邀请上影著名导演李歇浦执导。该剧大场面的群戏很多,真枪真炮地拉到现场,警备区调来近5000名新兵参与拍摄。初春三月拍“4·12”惨案的夜景,群众演员躺在洒满血浆冰冷的水泥地上,身上还要洒上血水,生活制片烧了几桶姜汤为他们驱寒。拍摄完成后全体工作人员赶紧为他们披上大衣,送去热腾腾的罗宋汤;在上海铁路龙华调度站停运一天,四台机器全方位地抢拍八条铁路线上的枪战戏;在南北高架的废墟中,布满炸点,十几匹马紧随剧中人物周恩来飞奔而去!为展现上海工人英雄群像的大手笔,我们创作室全体同仁同心合力,战胜一个个难关,用247万元按计划完成了拍摄。后期,我们用了满棚的上海乐团为该剧录制音乐。完成片受到专家、群众一致好评。该剧在中央一套首播,荣获1994年上海广播电视政府一等奖、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第十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二等奖、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3年春节台里团拜会上,局领导为了打破电视剧创作生产营销的温暾局面,点名我和另一位制片人独立出去,下海闯出一条新路。这年我正好50岁,是接受挑战,还是安于现状?我骨子里的军魂在召唤着我,在部队养成的不服输精神鼓励着我,创作室同仁在等待着我。我不能盲目兴奋,立刻与创作室骨干协商,并兵分两路。集资是首要任务,还要调查研究市场。很快我们找到企业投资,成立了上海电视台创新影视制作社,首推《紫藤花园》。我用一个晚上看完小说,并向董事会报备,用当时800元一集的高稿费买下剧本,请上影导演执导。该剧上海收视率42%创新高,全国销售也很好,有43%的盈利。
接着又生产《塞外奇侠》《大家族》《女强人》等剧,不少购片公司登门求购。合并进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后,我们制作社仍以自负盈亏形式运作,拍摄了革命历史剧《一号机密》,反映改革中企业振兴的《世纪风》,还有反映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长篇电视剧《哎哟,妈妈》,该剧的审片会让来自妇联、教育局、北京评论界的专家,掉了不少泪,除获得“飞天奖”,又一次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五个一工程”奖。
2003年,我个人投资49%和老领导一起组建三九创新文化发展总公司。从投拍《张爱玲传奇——她从海上来》和戏曲电视剧《蝴蝶梦》,一直到为央视拍长篇电视剧《经纬天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直到如今,割舍不了对电视剧的爱。时时关注它的发展、进步。欣喜一批批有良知的创作团队给观众奉献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食粮。祝愿国产电视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