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群 感恩伟大时代,实现美好梦想
刘向群,男,1953年8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播出运营者。曾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分管电视剧生产。代表作品:《乌龙山剿匪记》《六个梦(系列)》《倚天屠龙记》《还珠格格(1—3)》《恰同学少年》。作品多次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剧制片奖,首届湖南省优秀电视剧制片奖,第四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制片人称号(2000年),第三届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2年)。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里的这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就是我最初涉足电视剧拍摄时最恰当的写照。1982年,我来到湖南电视台工作。当年刚入道具组的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糊里糊涂地“混”进了电视剧拍摄的队伍。《南郭后传》是我参与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巧的是,这部剧说的就是南郭先生的故事。而与南郭不同的是,我虽然糊里糊涂地来,但我并没有糊里糊涂地逃走,它开启了我电视剧创作生涯的“封印”,让我把电视剧创作这份工作作为我毕生追求的事业。
1986年,我不再是那个南郭先生。在这四年里,我把所有人当老师,任何人都是我的前辈,我认认真真地学,不畏艰辛。终于在这一年事业有了一个小飞跃,我已经从一个小小的道具组成员走到了制片主任的岗位。记得那年在湘西永顺县拍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当时饰演秀姑的演员是南京市话剧团的马军勤。由于在拍戏时她腿受了伤,行动不太方便,为了抢拍一组夕阳落山的镜头,我背着她,跑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我自己都不知道一共跑了多久。当导演告诉我们镜头非常完美地拍摄完成后,我长吸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到地上,才发现,在近零摄氏度的天气里,我头上的汗顺着脸颊淌下来。
那一年,我33岁。
从那以后,我的拍戏人生就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奔跑。我热爱我的这份工作,我更珍惜我的这份工作。心中的追求是一种力量,在明朗的春天寻找成就的高地。我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随便站一个姿势,都将是无可比拟的活力和希望。
2001年《新周刊》对我做了一期人物专访,记者用七个字概括了我的性格: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确,我更善于用行动来代替我的想法。
1993年,我们协助台湾中视拍摄《地久天长》,有一场戏是国民党大撤退,由于需要大量群演,我们事先联系好了部队协助拍摄。开拍前两天,各岗位、各方面都准备就绪,由于手续等问题,事先联系好的部队方面群演不能如期到达现场参加拍摄,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急疯了。为了最大化地节约时间,我连夜赴京,各方面协调,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最后时刻,总参批准了这次部队的协助拍摄,有了部队的协助,这场戏顺利拍完。而在现场的我,坐在凳子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同事们看我那疲惫的样子,都没有忍心叫醒我。那一觉,我睡得很沉、很香。
刚刚拍戏时,由于经费有限,所有一切,都要精打细算。为了节约成本,欧阳常林总经理和我从常德买了一辆旧邮车,对其进行改装,使它变成一辆餐车。于是无论我们去哪里拍戏,我们就将这辆“餐车大篷车”开到那里,住宿费用不得不出,而且还要住得体面,吃饭就全在餐车上解决了。
1996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开机拍摄。当时的外景全部选在了内蒙古高原的塞罕坝坝上草原。进入深秋,坝上的气温已近零摄氏度。在一次拍摄马戏的现场,饰演尔康的演员周杰,不慎从马上摔下来,摔伤了脖子。当时的年轻演员们都很紧张,谁都不敢再上马拍摄,拍摄进度也曾一度叫停。在全员束手无策的时候,我费尽周折,找来马队的专业训练人员,一边对演员做心理疏导,一边让演员学会熟悉马儿的习性。渐渐地,演员们克服了心理恐惧,把后面的戏顺利拍摄完成。当然,这只是拍摄过程中一个小插曲。经过近六个月的拍摄,所有演职人员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所有人的努力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最后该剧第一部全国平均收视率47%,最高62.8%,成为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二部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54%,最高65.95%,该剧收视率创造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纪录,同时也获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奖。
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在近30年的电视剧创作职业生涯中,有三个人是我最想要感谢的:第一是张光前老师,是他带我走进了电视剧创作这个门,是他带着当时什么都不懂的我,一路过关斩将。第二要感谢我的领导欧阳常林先生,一直提携我,在工作中对我足够的信任,给我足够的支持,让我放开拳脚大胆地创新,大胆地前进。第三要感谢我的妻子廖国华女士,对于我的工作她给予了无限多的支持和包容。我长年累月在外拍戏,有时半年才回一次家,是她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无怨无悔。可以说,如果没有她的理解与鼓励,也造就不了今天的我。
“电视是遗憾的艺术,就意味着电视事业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2018年我已65岁,在怡然自乐的退休生活中,我也从没有放弃对电视剧创作的热爱,我一直在总结过去的经验,也在不断学习如今更为先进的电视剧创作理念和科学技术。在我的世界里,只有毫不停歇的创新步伐和精益求精的文化标高才是趋于完美的境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的那样:“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希望整个电视剧行业能真正“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电视剧插上艺术和思想的翅膀,让电视剧行业健康成长,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