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亮 风雨兼程——一个电影人的电视之路
吴宏亮,男,1970年7月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浙江唐德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制片经理,北京横店北影影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主任助理,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代表作品:《汉武大帝》《永不消逝的电波》《师傅》《左手劈刀》《武媚娘传奇》。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个人荣获第九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出品人称号(2012年)。
20世纪8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寝室里经常会有同学推门进来,炫耀地说:哥们儿接了个胶片。同寝室,接了电视剧的同学支支吾吾地说:哥们儿不争气,接了个磁带。
胶片——电影的代名词,磁带——代表着电视剧。
胶片是艺术,磁带只为谋生。
每每这时,谈话焦点自然而然属于接了胶片的同学,谁导演,多少尺胶片,能拍多少天,送哪个电影节……接胶片的侃侃而谈。出于同学情谊,顺嘴问一句接了电视剧的,是个什么活儿?接电视剧的同学,此时表现得总是低人一等,语焉不详,像个犯了错误的失足青年……
那是个胶片时代,人们崇拜艺术,对于那个年代电影学院毕业的孩子而言,电影是梦,电视剧不过是一日三餐。人可以不吃饭,哪能没梦想。
1993年,揣着电影梦,我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部负责合拍,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成为中国电影通过完成片担保向前发展的一大创举,业界的好评,让我信心满满。本以为自此会在电影梦中沉睡不醒,却不料,组织委派我换部门,负责电视剧板块业务。
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90年代末,电影开始走下坡路,国内的电影厂纷纷停摆,进口大片的冲击让国产电影更是无人问津,虽然内心还是觉得电影高贵,但面对生存的压力和领导的嘱托,我只能接受现实,调到电视剧部门。
从此,我踏踏实实地拍起了电视剧,有时候遇到做电影的老同学,也是自嘲地说在拍磁带。倒不至于像当年那般支支吾吾,但说话还总是不硬气。可说实话,心里渐渐有些不服气,毕竟那些做胶片的同学,面临的是一年年的等待,拍了电影也没地方放映,运气不好的,拍完胶片就直接锁进库房。
相反,我一部一部地拍电视剧,先后参与了数部精品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如《少年英雄方世玉》《机灵小不懂》《像雾像雨又像风》《十八岁的天空》《和你在一起》《至尊红颜》《荆轲传奇》《汉武大帝》等。
渐渐地,电视剧成了人民群众的家常菜,免费观看,足不出户的便宜与便捷,迅速赢得人心,人们再也不愿意大老远出门看电影了,电视取代电影成为90年代人们文化生活的主流。就在这时,国家也大力扶持,把广播电视系统纳入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名单,东风既起,筹拍电视剧的机会多了起来。时代渐变,人们对电视剧的观念也在转变。
我也渐渐在心里重新审视电视剧,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电视剧并不比电影在出身上低贱,电影的高贵在于内容丰富和一代代电影人的耕耘。当时我想,假以时日,电视剧也一定会出精品,出大师。
随着行业积累的逐渐丰富,我作为制片人投资制作了《汉武大帝》《大宅门2》等多部优秀国产电视剧,将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搬上电视荧幕,让更多的人了解曾经的云诡波谲,这些恰恰囊括了电影无法讲透的人物因缘、无法装下的波澜壮阔。我逐渐意识到,电视剧和电影都是表达观念和传递情感的有力载体,电影能承载的,电视剧丝毫不逊色,甚至空间更大。电影囿于篇幅限制而简化叙事的弊端正是电视剧的优势所在,其所容纳的,已不仅仅是个人情怀和自我表达。随着题材类型的不断丰富,它将人世百态、千年风貌、时下思考、家国天下尽收囊中,娓娓道来。我开始潜心研究观众想要看什么,如何达到观众要求,甚至超越观众期待。
是的,电视剧没有熄灭我的电影梦,反而让它更大了。在《汉武大帝》掀起收视热潮之时,我更深刻感受到了荣耀背后的分量。相较于电影的唯票房论和观看的仪式化,免费模式、“碎片化”的收看方式都让电视剧更亲民、更接地气。当看到了电视剧的传播是如此之迅速、受众如此之广,方知做出高质量精品剧是怎样的万众期待。
2005年,我带领团队创立了唐德影视,开始专注于精品电视剧投资、制作、发行和衍生业务开发。唐德影视先后出品了50余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作品,这其中,既打造了一系列主旋律作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光荣大地》《左手劈刀》《花儿与远方》《开天辟地》等,也制作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的剧集,如《师傅》《心术》《裸婚之后》《结婚为什么》等。古装剧《武媚娘传奇》更成为2015年度“现象级”作品。2018年即将播出的《赢天下》,以超过五亿元的投资和庞大的主创阵容,成为年度最具话题性的影视作品,亦是2017年亚洲电视剧制作中单体最大的投资项目。
在带领团队打造精品电视剧的路上,我时常与团队探讨,影视行业所做的虽不是卫星上天、火箭升空这样高精尖的工作,但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仍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人。只有认真与坚持的创作态度,才能打造精品。
2009年在红色经典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机时,只有3集的剧本,因为没有筹备时间,来一集剧本就必须马上开拍,道具也是缺什么都需要当场制作和准备。但因为团队对精良制作有共同的追求,这部剧播出后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取得收视率同期第一的成绩,而且还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因为坚持精品意识,我们很多电视剧制作的时候,搭景精良到剧组自己都舍不得拆。
在不断打造精品影视的进程中,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我也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授予“第九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出品人”称号。
时光流转,数字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唐德影视也从一个小作坊成了行业的领头羊,数字硬盘拍摄彻底抹掉了电影和电视剧的鸿沟,当年在寝室中胶片的骄傲和磁带的无助以及后来电影的落魄与无辜,都被互联网的后浪推平。
2015年,我带领唐德公司上市,公司内部开会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胶片与磁带的争论,大家更多地谈论内容的区别,一个题材因为其体量的不同,我们会选择电影或者电视剧抑或是网生内容来作为这个故事的出口。不仅唐德如此,整个行业也已经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放眼世界,电影与电视剧的界定越来越难,美国的一线电影导演如大卫·芬奇、科恩兄弟、斯皮尔伯格,纷纷拍起电视剧。而很多电影导演,又是从电视剧起家,逐步走向大荧幕。两种不同的媒体,人才自由流动,仿佛从没有过门户之见。当年做《汉武大帝》时,我把电影的理念放进电视剧中,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当时是探索,现在却成了通识。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不再比“出身”而是比质量。谁的质量做得好,谁是精品,观众就买谁的账。
唐德公司脚踏实地,在确保内容产品的商品属性之后,坚持将每个产品都按作品的标准完成,追求作品的精品化。精品剧,核心还是要发挥电视剧的优势,特别是相较于电影,低明星依赖、高故事依赖的特点,更为专注地打磨好剧本,并从制作、宣发等多个环节入手,提高运营和管理质量,呈现优秀故事。
2017年即将过去了,回望我读书的80年代,整个国家、整个行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绘画被胶片取代,胶片被磁带取代,磁带胶片又都被硬盘取代,将来也许硬盘也会被互联网淘汰。但是不变的是这些载体中的故事,那些穿越古今的爱情,那些君王的抉择,那些草根奋斗的奇迹。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传奇,会在讲故事者的口中代代流传。如果有那么一个机会,我能够穿越回到8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寝室,我会告诉那个接了电视剧的同学,讲个好故事,在哪个时代都不会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