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诚 坚持讲中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我谈电视剧《建军大业》
熊诚,男,1957年10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投资人、出品人、制片人、编剧。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代表作品:《天仙配》《孔雀东南飞》《多情江山》《三八线》《热血军旗》《建军大业》。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国际艾美奖。个人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制片人称号(2009年),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10年),全国十佳电视剧制片人称号(2012年),全国十佳出品人称号(2017年)。
我是军校教员出身,2003年进入影视圈。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通过影像来塑造、歌颂英雄形象。坚持讲中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是电视剧《建军大业》(播出时改名《热血军旗》)的制作初衷。同时,此前也没有哪部剧详细讲述过共产党为什么建军、怎么建军、建什么样的军这些问题,我们想摆脱以前喊口号式的主旋律剧创作方式,用拍商业剧的思路来做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
《建军大业》是一部从原始剧本生成到播出已历经十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是庆祝建军90周年20部推荐剧目之一。它与以往描述这段历史的剧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故事从建立黄埔军校开始讲起。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黄埔军校不是国民党的主场吗?其实不然,黄埔军校是在苏联的支持下经国共双方合作建立的,周恩来、聂荣臻、陈毅、叶剑英等都在军校任职,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很多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元帅的5人,大将的3人,上将9人,中将9人,少将11人,如徐向前、陈赓、叶挺、蒋先云、林彪、罗瑞卿、许光达、周士第、宋时轮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参与创建黄埔军校的最大意义是让共产党人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后来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军大业》从黄埔军校讲起是必然的。
除了故事背景、时间的全新角度,《建军大业》从人物形象、故事讲述方式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因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们这个剧的剧本前前后后用了十年时间,改过七八稿。创作剧本时,我们秉持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合理虚构故事细节,让历史照进现实,以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过去,这种题材的剧一般都会用历史事件来串联剧情,人物常常被事件淹没了。这一次,我们想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一是加入情感线,二是用细节填充人物的立体感。比如毛泽东,他不再只是那个挥手讲话的形象,当时他才30来岁,就像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一样,他有理想,有抱负,但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不理解他,所以他很困惑,很挫败,内心也很煎熬。伟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伟人的,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最后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有虚构才有了文学,有了文学才有了戏剧。因此,作为电视剧作品,虚构是不可避免的,追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也是重要工作。不过,大的故事走向一定是跟教科书一致的。基于此,我们将公开资料进行合乎逻辑的改编,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我们在制作和选角上,也尽量想办法让观众的代入感更强。制作方面,首先,坚持实景拍摄,力求还原当时中国风貌。剧中涉及近十个革命起义的发生地,剧组便辗转五个省进行实景拍摄,从江苏(常州影视城)、浙江、辽宁、江西到广东,尽量还原历史背景。其次,从枪械、服装、军衔、旧军队编制等方面将逼真感做到最大化。比如民国时期有贵族和平民之分,他们的行为特征完全不同。最重要的是,剧组对当时军队的枪械、服装等进行了复制,避免观众出戏。
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我们的要求是,首先,外形一定要有这些人物的神韵,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近,基本上都有影像资料,起码得让人觉得像才可以。其次,契合度要比较高,也就是神似。符合这两条标准的演员已经很少了,最重要的还得有敬业精神,有做这件事的情怀和担当。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的完成情况很好,我很钦佩他们,时间长钱又少,风餐露宿,但大家都做得很好。曹磊饰演的蒋介石最让我惊喜,他之前没有塑造过这样的角色,但他演绎的人物形象很鲜明。黄海冰饰演的毛泽东、郭广平饰演的周恩来、周惠林饰演的朱德等都很不错。因为出场人物多,我们组里有名有姓的演员有300多位,这是前所未有的。这部剧是我们群策群力的成果,我很感谢他们,特别要感谢以嵇道青为首的团队。
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中看不到英雄形象是可悲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是人类的楷模。中国目前还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颠覆、融合、重构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我们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使命感。影视艺术工作者要是沦为金钱的奴隶,这将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这就需要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要我们这些文化艺术创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