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渊 岁月虽艰,但谨记人生箴言
虞渊,男,1964年11月生,毕业于云南大学。播出运营者、编剧。就任于昆明电视台。
电视剧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我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昆明市广播电视局,当时是局台合一,又把我分配到了昆明电视台。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在总编室负责栏目和电视剧的交流与合作。
我经历了电视剧从交流到逐渐进入市场的过程。组织电视剧到台里来播出,当年我们对影视剧的把关非常严格,一定要是正面的教育,必须要符合国家的宣传理念。比如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鲁晓威、赵宝刚导演的《渴望》这部剧,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为了增加覆盖面,它的发行就是面对城市电视台,反响很好。
当时国内影视剧制作力量比较薄弱,电视台主要就是靠交流合作,就全靠背个录像带,到各地去交流,如全国城市电视台的交流中心就是为了确保各电视台有电视剧的播出。哪家有好的节目,大家集中在一块,用录像带复制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当时是以交流为主,全靠兄弟电视台的互相支持,基本上不谈钱,也没有市场这一说,给点复制费、邮寄费就可以,复制一集大概20元钱。最可惜的是由于技术条件不够好,录像带的保存手段还不够先进,所以很多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兄弟电视台之间的互相支持带给我许多感动。
记得有一次台里要播一部电视剧,我们一得到消息就马上坐火车到北京,又从北京坐火车到了沈阳电视台,连夜录制节目,经过几天几夜再背着磁带回昆明,非常辛苦。但是苦中有乐,拿回来以后,当时我们台里一周播四个晚上,从17点播到23点,老百姓的反响都特别好,大家都觉得辛苦是值得的。但是还是困难重重,我记得当时湖南卫视拍的《还珠格格1》,我们就没有拿到。当时有三大联合体,一个是省级电视台联合体,一个是城市电视台联合体,还有一个是有线电视的联合体,这部剧就被有线电视台拿到了。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影视节目资源短缺,昆明电视台一周只播两天,和现在一年一两万集的电视剧,是无法相比的。当时的摄录设备也短缺,我们进口设备是需要办批文的,不像现在有资金就立马可以买到,那个时候一等就是几个月或半年,我也干过这个事情。在原广电部招待所,八个人一间屋,一住就是半个月。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技术的提高非常快,演员的费用也在成倍增加。记得当年王志文演《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时候,才几千块钱,现在难以想象,老的那一批导演、制片人,不管当时的制作技术多么落后,设备多么简陋,都尽最大努力给观众呈现好的影视剧。大家真不是为了钱,都是为了尽心尽力把一个片子做好。中国的影视剧发展如果没有前辈们的带动,也不会有现在的繁荣。
全国电视台这些老的前辈们,一个电话聊起来,还是很激动。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到这些老大姐、老大哥了,他们都是非常正直的人,给我很大帮助。我当时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儿,成天在外面跑,回不了家。可是台里等着节目播出,没有节目怎么办?我当时就有一种责任心,既然到了这个工作岗位,就要把这份工作干好,让当地的老百姓能看到好的作品。就这么一个很朴素的想法,职责所在,所以要把事情做好。我向各地电视台的前辈们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对中国的影视剧做了很大贡献,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好的制片人,首先要会做人,能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觉得通过我的努力,把好的影视作品带回昆明电视台,让当地的老百姓看到了好作品,也对昆明电视台在当地的收视率、影响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也得到了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当地的认可。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就是想把社会上好的影视剧,拿到当地去播出,也算是为推动影视剧进入市场,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吧。
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是值得,中国的影视剧一步一步发展,我们都是见证者。看到现在科技在不断发展,技术突飞猛进,拍的电视剧也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我们过来人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