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道青 唯有热爱,方能坚持

嵇道青 唯有热爱,方能坚持

嵇道青,男,1963年8月生,毕业于南京炮兵学院。制片人。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电视艺术指导,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常务理事,大校军衔,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品:《DA师》《狼烟》《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特种兵之火凤凰》《特种兵之霹雳火》《特警力量》《陆军一号》《井冈山》《我的兄弟叫顺溜》《热血军旗》。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荣获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称号,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全军金星奖优秀制片人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涉足影视领域,至今二十余载。回想缘起,似乎是阴差阳错,误打误碰。我16岁进入南京炮兵学院,专业是军事指挥,原本梦想做一名职业军人,可命运奇妙,我被派往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任政治处主任。就这样,与戏剧影视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制片生涯的第一部戏,是8集电视剧《山那边有个海》。1993年,我担任制片主任兼统筹,带队辗转四省,经费只有10万元,主创都是首次独立担纲,一切从零开始,边探索,边创作。次年,这部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荣获一系列奖项。处女作的顺利是出乎意料的,条件艰苦,过程有趣。想来,那个带着被褥和钢丝床走南闯北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更为感怀的,是这部戏对我的影响,为什么敢用新人?敢用没写过戏的编剧、没拍过戏的导演、没当过主角的演员?我的“敢”,恰源于初战告捷的自身经历。我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信只要用心,新人也能把事做成。我有过这样的机会,自然也愿意给后来人这样的机会。

1997年,我作为制作人和编剧之一,参与了话剧《虎踞钟山》的创作。《虎踞钟山》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选送给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观看,获得高度赞誉。随后全国巡演,途经18市,共计136场。话剧的成功,促使我的职业生涯真正转向。1998年,我由政治处主任改任业务副团长,“名正言顺”地开始了话剧、影视剧制作人的职业生涯。

如果说《山那边有个海》是起点,《虎踞钟山》是方向的确立,那么,《DA师》则是我作为编剧和总制片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2002年,央视开年大戏《DA师》一经播出,便在军内外引发轰动,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绝对的“现象级话题剧”。《解放军报》评论“从某种意义上,《DA师》引领了中国军队的新军事革命”,高度肯定其内涵价值。《DA师》四位编剧历时四年打磨剧本,融入了许多对中国军队的现状调研与前瞻性思考;“DA师”虽是虚拟,但其展现的信息化、数字化作战很快变为现实,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也让我领悟,做电视剧一定要在思想上有独到之处。《DA师》之后,我的职业生涯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随后又接连制作了多部长篇。

在众多作品之中,《我是特种兵(系列)》《特警力量》《狙击生死线》等六部电视剧,可谓投入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在年轻观众中反响最好。我对它们的感情也很不一般,因为正是通过它们,挖掘和培养了刘猛这样一位在全国享有知名度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编剧、导演,见证他完成了从网络作家到成熟导演的蜕变。同样,傅程鹏、徐洪浩、徐佳、程愫、刘晓洁、侯梦莎、杨舒等一大批年轻演员,也随着《特种兵》系列的热播,受到观众喜爱。此前,特种兵、特种作战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我们通过一部部作品,把面纱一层层揭开,让观众看到国内还有这样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如上膛的子弹,时刻准备着。在采风工作中,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我是特种兵(系列)》仿佛形象生动的招兵广告,点燃了不少年轻人参军的热情。这正是文艺作品的震撼力量,我作为制作人,既感动,也充满成就感。

回首二十余载,必须承认,制片是个很难的行当,很苦的差事。从策划到融资,从拍摄到后期,从送审到发行,制片人要统筹协调所有运作过程,个中艰辛不言自明。不过,一旦做出好作品,苦累又都会忘记。放不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热爱。因为热爱,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因为热爱,周而复始不亦乐乎。

也常听人问“制片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大众其实尚未完全了解制片人的价值,就算在业内,相对于导演和演员,制片人的行业地位也并未得到应有的承认。我的理解是:制作人是一根红线,串起七彩珍珠。编剧、导演、演员就像是一颗颗散落各处的珍珠,红线把所有人串在一起,联结每一分光彩,创造最璀璨夺目的佳品。从这个角度而言,“制片人中心制”必然是最有效合理的制片机制,随着中国影视业的不断完善,我相信这一点最终会得到认可。

制片是用人的艺术,更是平衡的艺术。首先,是策划选材中的平衡。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之下,制片人对创新亮点的把控,少不了清醒的政治意识。回过头来总结,十几年政工干部生涯所养成的政治敏锐性和政策分寸感,实在宝贵。制作中,还必须处理制作和创作之间天然的矛盾:找到平衡点,有限度地妥协,保证在有限的时间经费内达到最优的呈现。还有一种平衡,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作品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我常说,我的戏“骨子里都是偶像剧”。“偶像”这个概念,应当包括荣誉、忠诚、情义。我也希望能借着耳目一新的故事,春风化雨式地向年轻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让主旋律也不落窠臼,充满魅力。

影视剧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制片人的工作非常关键,但永远不能贪天功为己有。这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说法,而是出自对全组每一位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尊重。岗位不同,但尊重不容有别。就算是场工,拿着最低的薪水,做着最粗重的活,但若没有他们的基础工作,作品的最终呈现也是无从谈起的。制片人该做的,是为所有演职人员创造平等、融洽的工作环境。诚然,“影视是遗憾的艺术”,这不是谦辞,更不是托词,而是痛彻肺腑的认识。时至今日,要说“最满意的作品”,依然尚未出现。也许穷其一生,也做不出了无遗憾的作品。但我还是希望,也对所有主创说:尽可能让遗憾少一点。

最后,我有个心愿,想借此机会再次表达:这个行业里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希望能够强制剧组给予演职人员法定休息时间,将休息成本纳入成本预算。愿有更多人回应这个呼吁,让影视人的身体更加健康,心理更加愉悦。